什么时候辅导员会给家长打电话?
读小学最怕班主任给家长打电话。
读初中最怕班主任给家长打电话。
读高中最怕班主任给家长打电话。
好不容易到了大学,本以为成年了可以放飞自我,结果碰到一个叫做“辅导员”的“狠角色”!竟然还给家长打电话!
今天我就来讲讲,你们的辅导员,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主动联系家长。
第一、 “人身安全”拉响暴雨“蓝色预警”!
只要涉及到你的人身安全,不管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辅导员有权利联系家长,更有义务联系家长,因为家校沟通本身就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当你在疫情期间,请假申请跨市、跨省出行
当你要办理退宿,外出租房
当你一天未打卡,且长时间联系不上
当你在寝室多次使用违规电器,且屡犯不止。
当你晚上醉酒且造成严重后果
当你疑似陷入传销组织
这些事项都与你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从学生本人角度说,人身安全是一切个人发展的前提;从学校角度说,安全维稳工作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高校的主要群体就是大学生,因此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始终摆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因此,校园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年度考核将“一票否决”!
同学们可能不明白什么叫一票否决?打个比方:学校前期的各项工作都做到十全十美了,但只要出现一件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前面的所有成绩直接归零,前期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类似于“木桶原理”,木桶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一块板子决定,其他板子再长也无用。
高校的教授数量再多、科研实力再强、教学质量再好,这些都不能成为降低高校安全工作门槛的“免责金牌”,不存在“功过相抵”一说。
蓝色预警是级别最低的预警,学生人身安全只要出现蓝色预警,辅导员就必须要给家长打电话,“安全”两字始终是一条高压线和责任线,更是你们的辅导员老师绝不敢、也不能掉以轻心的。
二、“身心健康”拉响暴雨“黄色预警”!
学生长时间身心亚健康状态很可能威胁到“人身安全”,最终酿成校园安全事件。
如果辅导员凭借直觉感受到你可能存在身心健康,但尚未去医院确诊,此时只是“蓝色预警”阶段,辅导员一般不会马上告知家长,但会与你交流,建议你转介心理中心或医院。
如果确诊存在身心健康问题,且经专业机构认定必须告知家长,此时“黄色预警”拉响,那么辅导员有权利和义务告知家长。但很多同学内心是拒绝的,不希望辅导员告知家长,甚至反驳道:辅导员对学生基本信息具有保密责任!没有权利告知家长!
在心理咨询中的确有“保密原则”,但也有“保密例外”原则,且《中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之所以告知家长,有两点原因:
第一、家长配合辅导员及时干预,能够大大降低风险,于学生本人、于家长、于学校均是有利的。
第二:如果辅导员知情且不报告家长,一旦突破“红色预警”造成学生安全事故,那么你们的辅导员承担的事故责任是难以想象的。
特别透露一个所有辅导员的心里话:虽然老师都不希望自己有问题学生,但是“能暴露问题”还是比“隐而不现”好一百倍!出现“黄色预警”并不一定是坏事,最坏的是:暴雨灾害来袭前夕,辅导员没有收到任何预警信号。
因此你们辅导员还要日常上演“福尔摩斯推理”,充分捕捉能够反映你身心健康的“蛛丝马迹”,不敢放过一丝线索。
如果你一旦确诊有严重身心问题,请不要因为辅导员可能告知家长而隐瞒,因为辅导员只有知情后,才会充分利用学校心理中心、校医院、与校方建立协议关系的医院等一切资源帮你解决问题。
三、“行为规范”拉响暴雨“红色预警”!
如果学生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在学业学风、思想政治、行为习惯方面触及红线时,辅导员也会联系家长。所谓的触及红线即: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处分”按级别有五类: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按照“内容”大致包括三种:“学业学风”红色预警、“思想政治”红色预警、“行为习惯”红色预警。
考试舞弊、旷课严重、出售考试试题或答案、学术不端、严重扰乱教育教学秩序等,属于“学业学风”红色预警。
政治立场错误、违反宪法及法律法规,恶性辱骂威胁顶撞教师、发布不良网络舆论等,属于“思想政治”红色预警。
酗酒、斗殴、偷盗、赌博等,属于“生活习惯”红色预警。
大家尽管放心,辅导员一般不会经常向家长“告状”,但触及以上三类红线,受到学校纪律处分,那么辅导员会毫无犹豫地翻开家长通讯录送上“意外惊喜”。
四、辅导员给打家长电话的“潜规则”
按照预警的“时间先后”排序,先是“蓝色预警”,再是“黄色预警”,最后是“红色预警”,这三类预警级别是不断递增的。
按照“重要性递增”排序,先是“行为规范类”,再是“身心健康类”,最后的是“人身安全类”。这三类事件的风险系数是不断递增的,因此重要性也不断递增。
风险系数越高的事情越重要,预警时间要更提前。
因此,你们辅导员决定是否给家长打电话时的思维规律是:
第1步:进行“风险系数”评估:判断你的事由属于“行为规范”类、“身心健康”类,还是“人身安全”类,即“事件归类”
第2步:进行“预警级别”评判,判断危机处于“蓝色预警”状态、“黄色预警”状态、“红色预警”状态,即进行“级别定位”
第3步:“事件类型”与“级别类型”互相匹配,如果是人身安全出现“蓝色预警”;身心健康出现“黄色预警”;行为规范类出现“红色预警”,那辅导员就只能默默送惊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