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校园在线 > 备考升学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1-08-02 19:36 来源: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高辉    阅读 5.1千+
0
分享

摘要:新时代的开启,我国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而关于新时代高校应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则需要大学生心理素质要强,告别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拥有优良的个人品质与健全的人格。对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令其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素质,才能实现促进教学创新和育人的目标。因此,目前高等教育学校中,应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学生中开展相对应的教育。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目前的现状,为更好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可行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新生对校园环境非常不适应,不再是“多对一”的管理,由以前有家长、班委、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监督的高中学习生活,变成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需要独立解决问题,自我督促学习,每日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不固定,活动方式相对自由,闲暇时间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使得部分学生不会统筹时间,心理变化较大 [1]。无人专门看管、时时看管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若受到较大压力、生活不顺等情况,会使其心理问题愈发严重,缺乏自信心,故影响其下一步的发展和学习生活。近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导致恶果的事例时有报道,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部门关注[2]。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强化培训学习,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情况的影响

对于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生活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状态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中。这时,他们社会适应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和抵抗打击能力均较弱的特征。

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自己的性格特征、生活经历都会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对于一些表达能力强、活泼开朗、擅于交际的外向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较快,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生活中遇到难解的问题,能够及时与老师和室友进行倾诉,快速的缓解了不良的情绪,减小了压力,降低了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但是对于一些平时不爱与他人进行交流、性格内敛、轻微社恐的大学生,他们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喜欢独处,不乐于参加课外活动,每日按部就班完成上课任务,遇到困难时闷在心里,采取自我封闭,不主动寻求答案,久而久之,这类大学生会出现厌学,考试挂科一系列状况,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3]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状态下,不少大学生会受到互联网、新媒体上的负面内容与不健康文化的影响,使其原本的人生观念得到改变。尤其是处在过渡期的大学生,他们还没有成熟的思想与正确的理念判断来自网络上信息的是非对错,导致他们会迷失方向,严重可能会忘记真正的自我与初心。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及家庭的希望,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但他们在校期间,心理尚未发展成熟,再加上各方面压力过大,使其学习负担较重,心理负担增加,这就是大学生心理出现严重不良问题的原因[4]。随着现代社会步伐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理想主义通常会落空,无法梦想成真。步入大学三年级,开始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平日课程作业较多、较累,考取研究生、日常学习、毕业后就业等等各项事宜均带来了较大影响,会导致心理负担增加,精神紧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学校的影响因素

目前,各高校重视专业课程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探讨,没有做到深层次关注,必修健康教育课程较少,心理咨询教师严重不足的现象。00后目前上大学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高中日常的生活由爷爷、奶奶多人“照顾”,部分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较慢,自理能力较差,致使生活方式调整后出现焦虑情绪[5]

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扩大学生知识面,大三、大四安排较多专业讲座课程,为考研、考公做准备,导致大学生无休息、娱乐时间,课程负担较重,每日处于压力过大、高度紧张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6]。还有部分大学生设想多方面发展,千方百计参与各项活动来提高综合排名,参加了多个社团活动,使本该放在学习、就业等方面的精力耗费于此,导致考试不及格,出现重修情况,这也会使其产生心理负担,出现紧张的情绪。

(四)家庭影响因素

部分家庭因只有一个孩子的原因,导致家长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没有考虑其承受能力,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对于大学生来说,部分大学生会将其作为一种动力,促使其更加努力的学习,但另一部分大学生会被压垮,出现对学习无兴趣以及心理不健康的情况。除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来自家长的溺爱,导致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进入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后,遇到问题时会不知所措,负面情绪和负能量也在不断增加。

家庭贫困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贫困生在大学环境中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虽然一些贫困生表现为学习努力,但容易产生不同程度自卑和自闭的心理问题和困扰。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力度不足

目前,高校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对未来的影响以及重要性,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在校园内设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同时也针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进行了一定探索,但往往因为学生不愿倾诉,调节效果不好等因素,老师无更多精力跟踪研究,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开展的研究仍然较少,研究力度仍然不足,且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有力的应对措施[7]

(二)心理咨询团队建设质量不高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均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虽然配有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同时也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真正从事心理健康专业方面的老师数量是有限的,具备专业资格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导致专业从事教师队伍不稳定,团队建设速度慢。

(三)心理健康教育配套设施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均未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硬件设施,且工作结构也不健全。很多高校甚至都没有设置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仍然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重视,所以没有投入足够的财力以及人力和物力,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受到阻碍。

(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标体系还有待完善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忽略了课外咨询和形式多样化的心理辅导工作,没有真正将其融入到学生大学学习、管理、服务的整个环节,心理测试后专业教师专门分析较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不健全。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完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

高校多注重大学生专业教育,未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必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较少,完善教育体系,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开展相关讲座,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减压,自我调节、自我保健,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良好成长。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学生大学生活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像思政教育一样融入课程,注重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例如社会实践、学生座谈会、专家讲座等,第一时间了解不同年龄大学生所担负的压力,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试项目,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保证。

(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

高校应提高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招聘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与咨询师,为在校大学生尽可能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了解他们的精神压力与心理问题,并及时查找原因。在此基础上,借助各种新媒体及聊天软件,例如腾讯QQ、微信、微博等展开交流,对那些不愿意面对面交流的学生开展线上咨询,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四)建立心理健康防御机制

学校要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本着专业、定期、负责的态度,集中测试,全面准确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建立问题档案。对于定期监测管理过程中,心理健康不良的大学生,发现问题尽早干预,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正确开导,及时给予关心和关注,也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融洽愉悦、舒适、和谐的校园氛围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高校要注重为学生融洽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校园氛围,在加强文化课教育的同时,开展多种社团活动;集娱乐与学习一体的文体活动;增强体质与释放压力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专业知识与科普相结合的活动等等,满足学生的校园生活,融洽愉悦的校园氛围。

(六)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大学生新入学时,即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评估其心理健康状态,针对结果中部分问题的展开谈心谈话,建立档案,及时采取干扰,日常生活中提高关注,帮助学生自我减压及时调整心态,健康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积极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才能够促使大学生健康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达到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沈丽丽, 王文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调查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 2020, 168(02):152-154.

[2]陈雨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对策——在"互联网+"背景下[J].黑龙江科学, 2020, 168(05):146-147.

[3]张丽丽, 张国芳, 何玉霞.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 19(09):185-186.

[4]子懿罗,柯杨,雯文,等.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630-4686), 2020, 03(02):P.46-47.

[5]寇明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编》[J].中国食用菌, 2020, 232(05):267-268.

[6]赵玉萍.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 333(07):2-2.

[7]杨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保健思想相融合研究——评《大学生心理保健指导》[J]. 化学试剂, 2020, 42(03):126-126.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