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频道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

2022-03-01 17:19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方羽馨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白驹过隙,浮云苍狗。自我选择中文以来已过了一学期。这段时间虽称不上笔耕不辍,但亦有以文自娱之乐。“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中文系,注定是与文字逃不开联系,为文之道几乎是必备修养。结合师长的评价,我停下来回望自己的写作之路,又别有一番风味。

在这里我对梁实秋先生所讲的写作三阶段深以为然,姑且用他的话来展开论述。

第一阶段:无从下笔。“我们初学为文,一开头,便觉一片空虚,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我在中学的经历恰恰如此。一些作文便文思枯涩难以为继,搔首踟蹰搜刮自己脑中的名句古诗,一股脑的往上用。由着父亲是语文老师的缘故,我小学的古诗储备量较同龄人更多些。可我并不懂怎么用,只晓得在写母亲的时候加上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会加分,会得到老师的赞赏(到了稍微大些,这种特权便丢失了,因为别的孩子也会这些诗了)。

除此之外,明明经历有很多,却没办法将他写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自命题作文“我第一次——”,对于爬树游泳学自行车我想要去写,确感觉如此稀疏平常、我天天都要做的事,有甚么值得写的必要么?于是乎发挥想象力,借鉴作文书上写的“照顾表妹”创作了篇《我第一次照顾表弟》,最后得分尚可,但这篇文章受到了父母的调侃。


(高中的作文,一般都是这种结构的议论文)

再大些,高中以写议论文为主。这个东西,我感觉与八股极其相似——都是就某一事件话题“破题”,然后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而这些东西在议论文里叫“结构”。这时期我写议论文,便是总-分-总结构写到底,中间往分论点里塞自己背的事件和名句素材。“诚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土壤”“诚信是和睦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诚信是……”如此来达到要求字数。如果没有达到,那就再补一段。

我感觉自己现在便处于第二阶段:一泻千里。提起笔来,有个我在,“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对于什么都有意见,而且触类旁通,波澜壮阔,对着什么事情似乎都有自己的感受,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状。行文中有时“一事未竟而枝节横生”,有时“逸出题外而莫知所届”,有时“旁征博引而轻重倒置”,一气呵成回头看来却不知所云。阅历尚浅,心境尚未成熟却有饱经世俗摧残之姿态,岂不怪哉!

(王安石炼一个“绿”字费尽心思)

作文一道,追求的是第三阶段:懂得割舍。人言“敝帚自珍”,然而破烂终究是不值得收藏的。于本文无用的语句、材料,舍得剪裁,于字句上细细琢磨,方能成就传世之作。岂不闻韩愈“推敲”之典故、王安石炼“绿”字?杜甫有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正应此意!

“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顷刻之间成数千言,未必斐然可诵,吟得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亦未必字字珠玑。我们欣赏的是成品,不是过程。”今日暂且以此为勉,待来时回首望臻于此境。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