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亮:昔日建模技能,今日发展优势
从母校毕业已经7年有余,回想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经历,熬夜解题的场景历历在目。我先后参加了三次数学建模竞赛,2010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1年参加了“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进入决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些参赛的经历,既有辉煌也有遗憾,但我非常满足。因为数学建模不仅培养了我如何去建立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教会了我如何熟练使用MATLAB等数学软件。数学建模让我结识了大量的良师益友,数学建模让我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一次参赛,终生受益”,不是口号,这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2014年10月至今,我参与了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设和维护,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技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因为FAST望远镜在世界上从未有过,建设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自主创新设计主动反射面、轻型索拖动结构和并联机器人等,即使经过了无数的仿真、实验,在实际建设运行过程中还是会有数不清的新问题冒出来,包括我参与的控制系统各类观测模式规划、馈源舱运动仿真、共振原因分析,等等。很荣幸加入FAST工程团队,在这里每天虽然很忙,但很充实。因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的技能让我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其实容易发现,很多情况下某个问题的产生是很复杂的,并不仅由单一独立因素导致。我们可以先尝试进行解耦,一个大的需求里面通常会有很多的依赖,把其中的所有依赖拆分出来,使依赖关系可见,并可逐个攻破,把大的问题变成一个个小问题去解决。如果精度要求不高,可以对某些因素理想化、简单化,比如基本初等函数等使用。当然,学会使用一种具有数据分析、统计、仿真等功能的数学软件,这会大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我在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时候,MATLAB软件还是一款只有几百兆的数学软件,现在随着仿真等工具箱越来越丰富,使系统的功能也强大了许多。希望能给后来的同学们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和保持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和能力,实际中的每一个问题和模型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或许某个领域的知识你没有接触过,这是正常的。我们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能够迅速进入这些领域。我们永远要在工作中学习,这是一个需要坚持的良好习惯和基本素质。
回首往事,我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建模的意识已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已悄然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更多内容请关注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公众号: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