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校园在线 > 教师频道 > 教师观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高校辅导员协同推进课程思政路径

2022-03-01 18:16 来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董雪童    阅读 5.4千+
0
分享

摘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顺应发展要求,践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的改革前行,促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共同前行。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推进;课程思政;路径

前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系统性、整体性、长期性的特点,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各部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整体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性,把责任与使命、教学与管理、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

1.1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思政变革

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培养目标中;在课程教学中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融入教学内容,推进思政课程内容不断完善,选择适合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1.2谋求合作共享的思政格局

合作共享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共享上,这也是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工作。第一,学生情况的共享。对于辅导员而言,要对学生开展合适的教育活动,应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活动;第二,课程资源的共享。既有教育理念、教育思路和教育心得的沟通和分享。共享方式可以实现多样化,构建开放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避免“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的情况,形成通力合作、齐心协力的工作格局。

二、推进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

2.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

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2.2改革措施: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在教学载体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

2.3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要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激励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法上,不同专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够完善,部分高校教师在讲授政治学、法学、新闻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时忽视了要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对于教师如何在专业课中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还需必要的教学督导。

2.4体制机制:构建多学科的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

在教学中形成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构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多学科间的合作机制是“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其他专业和高校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制约了工作合力的真正形成,需要形成针对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和智库共享资源。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联合高校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迅速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

三、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3.1建立教学团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研究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3.2创新教学载体

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的同频共振。高校教师可以采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

3.3完善评价标准,建立完整机制

评价体系是学者开展教学和科研的“指挥棒”。高校要改革用自然科学的标准衡量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以西方的学术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有评价机制。要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侧重教学的过程评估。建立对课堂效果“双评估”的体系标准,增强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式中,将学生的思政课成绩和学习表现纳入学生入党推优的考核标准,进行教学效果师生双向打分制度,除了课堂满意度之外,还要考察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以及学生思想意识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

结语:评价体系是学者开展教学和科研的“指挥棒”。高校要改革用自然科学的标准衡量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以西方的学术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有评价机制。要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侧重教学的过程评估

参考文献:[1]严永旺,彭雅婷.辅导员参与专业课“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7):68-71.

[2]李旭芝. 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3]刘雯玮.辅导员“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路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3):241-244.

[4]卢庚云.思政课程改革下的辅导员专业化路径探究[J].年轻人,2019(14):67+108.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