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 常雅慧
把党建工作做到学生心里
一、 个人经历
常雅慧,女,汉族,1988年1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社会工作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兼职研究员,陕西高校省级辅导员示范工作室“红色基因”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现任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兼任“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书记。2007年9月-2014年7月,就读于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4年7月工作至今,先后担任2014级本科、2014级硕士、2016级硕士、2019级硕士、2021级博士共631名学生辅导员。先后获评第十一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陕西高校名优辅导员、陕西省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二、 工作思路
如何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是每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都在持续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一名学生党支部书记,常雅慧认为,“只有‘把党建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基层党组织这个‘神经末梢’才能更敏锐、更有力、更强健。‘把党建工作做到学生心里’要秉持着对党的事业的高度使命感,真正给予党员主体关注,深入了解每个党员的实际需求与发展愿望,把党的奋斗目标转化为个人理想追求,最终汇聚成国家民族澎湃不息的前进伟力。”七年来,她带领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围绕“七个有力”建设目标,以提升党员意识为主线,以确保党员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党员教育为重点,不断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19年1月,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顺利通过验收审核,陕西省教育工委在验收审核意见指出,“‘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密切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实际,充分关注大学生精神需求,切实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思政教育、学风建设等工作向上向好发展,探索出了具有较强可复制可推广性的新时代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
“每当接手一项工作,我总会问自己三个问题:起点是什么?方法如何有效?落点是什么?‘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没有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影响人、陶冶人、塑造人的,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常雅慧说。
(一)工作起点是什么?
“每一个党支部都自己特殊的建设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要以何种方式、在哪里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或者说是起点。对于我们而言,一以贯之的起点是‘问题’,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2014年,常雅慧成为“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她带领支部党员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进行调研,想要深入真切的了解,究竟在大学生心中,党员、党组织、党建工作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经过梳理分析,他们总结出当时面对的三个突出问题:
第一个问题:党员身份问题。一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是党员意味着什么”,没有成熟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入党动机不端正、组织纪律不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一些典型问题,所以“强化党员身份意识”成为他们一直以来的建设重点,几乎贯穿在每一个阵地、每一次活动、每一个办法的设计中。
第二个问题:党员质量问题。入党的标准是什么?程序是什么?入党和评奖学金、评优秀学生干部是不是一回事?成为一名党员以后,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对于这些大部分人看来不言自明的问题,部分学生是有困惑的。所以,规范党员发展和加强亚健康党员教育管理,也成为了他们工作的着力点。
第三个问题:党员教育活动创新问题。一些学生对于党员教育活动有读文件、开会的刻板印象,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性不强。她说:“不走心的党建工作很难真正做进党员心里,如何创建一些内容上能够回应大学生党员实现需求或是思想困惑,形式上温情而灵动的载体,把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意思,把要求变成习惯,是我们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从2014年开始,她每一年都会组织调研,开展多个主题的线上问卷调查;和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分批座谈;深入宿舍、实验室、课堂走访谈话,她想要听到同学们的心里话。七年来,她在工作中始终秉持着强烈的问题链思维,以问题为切入点,细化工作目标;以问题为纽带,创设工作载体;以问题为导向,检验工作成效,让党建工作回归本源、立足实际、贴近人心。“我们的使命和职责就是要引导每一名大学生党员深刻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意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与梦想;意识到没有任何借口可以回避自己肩上的责任与担当;把‘红色基因’实实在在的注入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常雅慧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
(二)工作方法如何有效
在前期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2015年初,常雅慧带领支部党员起草制定了《“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建设五年发展规划》,聚焦“党员身份意识、党员发展质量、党员教育活动”三个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规律、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
1.从“角色规定”到“角色自觉”:让党员身份“亮起来”——实施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提升工程
(1)打造党员“亮身份”新阵地。她提出“123”党建进公寓育人模式,以“亮身份 强服务 树形象”为目标,坚持“以红色基因凝聚人心”的工作理念,培育“党员学导”、“党务工作站”两支队伍,打造“党员宿舍” “党员服务角”“支部共建平台”三个阵地,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交流、优势互补的交叉型党员教育体系,通过充满仪式感的场域设计和活动安排,促进党员的目标自觉、规范内化、角色认同和一致行为。截至目前,已实现与西北大学后勤集团公寓中心党支部、离退休处太白校区第三党支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委员会小南坪党支部结对共建,累计挂牌408个党员宿舍、划定48个党员责任区、选聘98名“党员学导”、表彰30个党员先锋岗、设立3处“筑梦先锋”党员服务角,获评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2)创新党员“寻初心”新形式。策划开展纪念党员政治生日、重读入党志愿书、讲述党员故事、党性体检、党员“追赶超越”“先锋领学”论坛等一系列接地气、有特色、见实效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党员坚守初心使命,不负青春韶华。
2.从“约定俗成”到“建章立制”:让党员管理“严起来”——实施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工程
(1)设计党员规范化管理新制度。着眼于党员发展和亚健康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标准不具体、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依据中省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制定《党员发展量化考核办法》《党员管理分色预警办法》《党员服务管理条例》《党员发展流程图》《党员发展纪实手册》等10余个教育管理制度,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在每一名党员身上。
(2)细化党支部建设新标准。对标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目标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要求,她带领支部党员自主设计《党支部工作规范手册》,围绕组织设置、工作机制、组织生活、党支部委员会建设、领导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规范,探索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有效路径,真正实现“七个有力”。
(3)构建党员全程化教育新体系。她坚持以党课教育为抓手,根据教育对象实际特点与学习需求,积极探索分层次、分类型党课教育体系。以“五个如果”和“五个如何”为主题,面向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大一新生讲授启蒙党课,明确入党动机和入党程序;以经典党史故事为素材,面向入党积极分子推出红色微党课,通过精神解读、时事分析、身边典型、学习感悟等形式,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组建“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面向高校师生和基层群众开展主题宣讲,立足专业特色,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3.从“坐而论道”到“行而知之”:让党员教育“活起来”——实施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创新工程
(1)探索“红色育人”实践学习新模式。一是推动红色实习。坚持“党建引领,专业导向”的思路,将红色教育与专业实习紧密融合,运用体验式、参与式、浸入式教育方法,构建专业教育与红色教育、学科建设与党建工作相互嵌入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黄土高原野外实习,深入学习研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探索将“课程思政”浸润到每个细节的生动实践,形成叙事党课《当青春遇到红色》,支部党员深情讲述红色实习的所见所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意义。二是打造红色体验营。先后组织500余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赴富平县、吴起县、红色记忆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体验学习,在寻访革命足迹中坚定信念。三是建设红色服务队。近百名党员团员发挥学科优势,深入秦巴山区走访中草药种植户200余人,调研土地2000亩,作物100余种,协助开办科技讲座60余次,培训药农达5000余人次,为打赢扶贫攻坚战贡献专业力量。连续16年在秦岭北坡黑河畔废弃采伐公路植树,为改善野生动物栖息条件、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不懈努力。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60多名学生党员主动参与到社区防疫、线上家教、信息统计等志愿服务中,为疫情防控贡献青春力量。
(2)构建“互联网+党建”理论学习新平台。注重发挥大数据、融媒体在党员教育理论学习中的“助推器”作用,开展党员意识系列线上调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云课堂”,建立“微基因”远程互动学习群,推出“党员小书包2.0”版,打造“掌上党课”,实现学习全天候、教育点对点、交流零距离。
(三)工作的落点是什么?
“我们的很多探索,或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但是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党员对于‘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根本性问题有了清晰而普遍的共识。”她说。
1.凝聚对于“入党动机”的共识
“越来越多的学生明确的知道入党不是评奖学金、不是评优秀学生干部、不是为了找工作攒资历、不是随大流……而是对于它所秉持的信仰,所追求的愿景,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并且渴望成为一起前行的战士,面对一种政治身份的选择,不盲从、不敷衍、不世故,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共识。”她说。
2.凝聚对于“党员身份”的共识
“无论是已经身在其中,还是积极靠拢的同学,会通过自己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深切的意识到‘我是党员’是一种真真切切的信仰,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有形的设置会化作无形的内心准则,即便没有他人在场、没有特定的任务和环境、没有刻意的提醒,也会自然而然的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去一言一行。”她说。
三、育人实效
1.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学生成才与学校发展互为助力
2016年,生命科学学院成为西北大学首个“一院一策”改革试点院系。“一院一策”改革的实质是不断强化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强化院系办学主体地位,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和发展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常雅慧带领“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立足学院改革发展大局,积极引导学生党员立足专业特色,主动投身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活动,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党员,先进典型日渐呈现群英效应。这些优秀党员在个人成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带动着更多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充分彰显了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的“为秦岭金丝猴植树项目”“陕西道地药材扶贫项目”“秦巴山区智障儿童关爱帮扶项目”等志愿服务项目多次获评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陕西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陕西省青少年公益项目大赛银奖等荣誉。连续两年涌现“学霸宿舍”,两个宿舍8人、五个宿舍19人均保送或考至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水平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比例超过60%。毕业于“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继续在本校深造的陈丹倩获评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保送到清华大学的赵倩茹获得“陕西好人”称号,19岁的直博生何懿斐被西大官微盛赞“所有西大姑娘该有的特质,她都有”。多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获得“挑战杯”省赛特等奖、全国二等奖,“创青春”省赛金奖、全国铜奖,“互联网+”省赛铜奖等各类荣誉150余项。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中,西北大学代表队从全球近400支高校代表队脱颖而出,连续两年斩获金奖,这支团队的成员大多来自“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本科生升学率年均超过60%,就业率超过90%。
“筑梦先锋”本科生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作为全国10个、陕西唯一代表在第二届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中荣获“学生党支部精品成果”,获评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八年被评为西北大学先进党支部,《人民网》《央视新闻网》《陕西新闻联播》《陕西日报》《陕西党建网》《西部网》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
2.传承红色基因,实现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
在实践探索中,常雅慧提出 “123”党建进公寓育人模式、“红色育人”实践学习模式、“互联网+党建”理论学习平台等工作模式,形成“筑梦先锋”党员服务角、红色体验营、红色云课堂、掌上党课、党员小书包、毕业生话别会等一系列“有温度、有厚度、有态度”精品活动,把党建工作做到了学生心里,成为解决大学党员教育管理现实工作难题的特色方法,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理论研究中,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和思维习惯,及时把行之有效的建设经验上升为富有深度的理论思考。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发挥抗“疫”思政力量,工作案例《信仰是“初心必守,使命必达”的承诺》被教育部主题出版物《高校战“疫”一线的思政力量——全国百名优秀辅导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与思考》收录;微党课《从抗“疫”一线的一封家书谈入党初心》入选高校党组织战“疫”专题微党课;《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视角》等3项研究课题被省高教学会及西北大学疫情防控专项研究课题立项。累计发表发表学术论文、思政网文30余篇,主持参与科研项目25项,多篇工作案例被“全国高校思政网”“共产党员网”“高校辅导员在线”“高校辅导员联盟”等平台推送;获得第十一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陕西高校名优辅导员、陕西省优秀辅导员、陕西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陕西省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等30余项荣誉。
3.坚定职业自信,实现能力提升和队伍建设同向同行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辅导员是离大学生最近的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至关重要。常雅慧主持申报了陕西省“红色基因”辅导员工作室,以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为主要建设方向,充分发挥创新育人理念方法、展示辅导员风采、孵化辅导员名师等功能,全力培育“红色队伍”,坚实“红色阵地”,打造“红色精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工作室成立以来,团队成员先后获得陕西省优秀辅导员、陕西省思政大练兵“教学能手”等各类荣誉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思政网文80余篇,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常雅慧受邀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省级以上示范培训班讲授专题课程,与全国20000余名党支部书记交流分享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以专题讲座、现场指导、观摩考察等形式在省内外10多所高校交流建设经验。
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陕西高校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和‘网络巡礼’活动”宣讲团成员、西北大学首批网络育人骨干教师,2017年,常雅慧组建了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宣讲团以“新时代牢记使命,新征程不忘初心”为主题,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讲形式。五年来,她坚持与青年学生学在一起、讲在一起、悟在一起,带领“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面向高校师生和基层群众开展理论宣讲120余场,累计受众6000余人次,运用群众最能接受的语言、最喜欢的方式讲述身边的小故事与国家的大故事。目前,宣讲团在成员选拔、选题确定、教师指导、备课试讲等多个环节已形成了规范、成熟的学习工作机制,推出《让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你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等精品宣讲课程,已成为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宣讲团队。
四、经验总结
1.凝聚党组织与党员的“精神纽带”
她认为,要把党建工作做到学生心理,必须坚持深挖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群体心理特征,突出对党员的主体关注,构建党员与党组织双向成就机制。一方面,党员要坚决拥护党组织的纲领、遵守章程、履行义务、执行决定、严守纪律,为党组织的发展全力奉献;另一方面,党组织要积极回应党员的实际需求、现实困难与发展愿望,从而建立起党员与党组织牢固的“精神纽带”,这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动态性、责任性、互动性的关系,是一条超越先天的情感脐带,它会无时无刻提醒着每一个党员:我是组织里的人,我要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
2.促进党员身份的“角色自觉”
她认为,“党员身份”是个人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自致角色,如果没有真正的入脑入心入生活,与“党员身份”相随的一整套社会期望和社会行为模式就很难形成坚固而深刻的认同。推动“党员身份”从“角色规定”到“角色自觉”的转变是她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与党组织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关系,但是它可以更纯粹、更坚固、更持久,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优化教育路径,确保我们的党组织价值观是崇高的、进入路径是公正的,运行管理是规范的,作用发挥是实在的,组织里的人是最优秀的……那么大学生就会愿意成为其中一员并且为之奋斗,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一个人一生的政治选择,党员身份永远是‘第一身份’!”她说。
3.让党员成为“身边的榜样”
她在探索学生党建引领过程中注重两个方面的引导,一是注重服务意识的引导,二是注重优秀学生的引导。努力将品学兼优、乐于奉献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员队伍当中;努力让共产党员先进性体现在努力学习之上、体现在示范引领之上、体现在担当奉献上。“初心指引方向,使命激发担当”,常雅慧希望引导每一名党员、每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深知,“新的形势对每一名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珍惜、保持、提升这种先进性,党员身份才能够成为大学生最引以为傲的标签;党组织才能够成为大学生最心驰神往的殿堂;党员才能够成为同学们最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常雅慧始终坚信,纵然没有了战火硝烟的磨砺,对理想的坚守、对信念的执着,并没有褪色,也从来不会缺席,让红色基因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是她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奋斗的初心和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