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郝岚:旅行文学:从文类考察到自我书写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讲座回顾|郝岚:旅行文学:从文类考察到自我书写

2022-04-11 11:01

来源:湖南大学 全民阅读研究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232819时,受全民阅读研究中心邀请,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岚教授莅临由湖南大学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旅行文学:从文类考察到自我书写”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校文学院副院长刘舸教授主持。

郝岚教授现任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等;是全国首届教育世家获得者、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新近出版《海外文学寻踪——读绘笔记》一书,获得学界内外好评与推荐。

01. 文类考察:“有什么”

讲座伊始,郝岚教授指出:“旅行文学是不同的书写。”其中既有作为精神成长的旅行,也有另类的旅行——神游、宅游与自嘲。从作为精神成长的旅行谈起,郝岚教授学贯中西、汇通古今,向同学们娓娓道来旅行书写的故事,解读旅行文学背后的深层意义。

在十七世纪,Grand Tour(译称“大旅行”或“壮游”)是欧洲,特别是英国贵族子弟流行的教育方式,这类游学的初衷是为了克服岛国心态。经典的大陆旅行安排通常是先坐船到法国,奔巴黎、凡尔赛和枫丹白露,观宫廷与画廊,入沙龙学礼仪;之后转道瑞士、日内瓦,进意大利,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研习文艺复兴的艺术品;再去罗马参观古典遗迹,赴庞贝看古城、观维苏威火山等等。无独有偶,公元八世纪,而暮之年的杜甫卧病夔州,回想一生波澜,写下《壮游》一诗,历叙漫游齐、赵,从洛阳失第、长安十年,经安史之乱到滞留巴蜀的“旅行”。无论是十七世纪的欧洲子弟,还是八世纪的杜甫,其旅行的重点都不在于自然地域,而是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完成个人的成长。在人类所创造的艺术、风俗、遗迹中缅怀过去,陶冶审美,这是旅行文学所呈现出的一种特殊美学。郝岚教授言真意切地表示:“让年轻人在人文遗迹的行走中,站到伟人的肩膀上,才是真正的‘起跑线’。从这儿出发,才知道何所从来,何所未来。”

神游、宅游与自嘲则是另类的旅行。郝岚教授提到,张德明的《旅行文学十讲》一书中将中国的神游和游仙诗也视作古代旅行文学的书写。书中写到:“从世界旅行文学的宏观角度看,《逍遥游》的价值在于建立了独特的、具有东方神韵的旅行文学传统,即通过超脱形体的神游,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同时,作者也谈到了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他虽一生住在伦敦,但一直“在他的思想中旅行”。而“宅”出趣味的,还有中国古人宗炳、沈周之辈。沈周绘制的《卧游图》册,画中既有高古的、隐居山林的清闲之气,也有日常小物之趣理,更存“看书一向模糊去,岂有心情及杏花。”的自嘲之语。郝岚教授补充道:“有趣的灵魂永远不会孤独。学着自嘲,也能让自己活得更舒适。”

02. 自我书写:“如何做”

郝岚教授认为,在图片和自媒体过度泛滥的时代,对记录工具保持警觉是很有必要的。旅行是个人的成长,而物质化且富有个人特色的旅行书写和记录则尤为重要。郝岚教授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多年来保存旅行记忆的方式——照相,给自己寄明信片,买纪念品,保留门票、纪念册,盖纪念邮戳,画下好玩的一切,写下旅行日记……最终把它们贴在本子上,做一本独一无二的旅行纪念册。郝岚教授解释道:“这一物质性的实体存在,是留给我自己看的,是我的自我书写。”郝岚教授钟情的旅行写作,是兼具知识性和个人性、跨文化的广阔和历史纵深的书写,是那些着眼人文意义多于风景自然、带着自嘲和自省的文字。这也是郝岚教授致力于完成的旅行书写,无论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处境下,这类写作总会让人体验到与古人呼应的、奇妙的“时空伴随”之感。

提问环节,郝岚教授就同学们的提问作了耐心解答。对于同学提出的“如何挖掘旅行地中更深层次的文化或历史意义”这一问题,郝岚教授再次强调个人性与物质性,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讲座最后,郝岚教授寄语湖大学子:“愿大家在疫情期间也能宅出趣味,享受每一天。”这场关于旅行文学的精彩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心灵的旅行,更留下了“自我书写”的深深感悟。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