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可靠消息,这才是寝室拉闸熄灯的真正原因
在很多高校的寝室,都会规定在晚上十一点自动拉闸熄灯,很多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会不理解,高中寝室自动熄灯可以理解,但现在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为什么学校还要限制我们的作息时间呢?
一、为了缓解寝室纠纷——总有“铁憨憨”后知后觉
在我处理的寝室纠纷事件中,很多事件都源于寝室作息时间差异。同寝室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各异,尤其在人数较多的大寝,室友作息时间的“差异性”更大,如果没有统一拉闸熄灯,引发寝室冲突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统一熄灯后,仍然还有同学因为洗漱声音大或者打电话声音大,影响到室友休息,最终引发寝室矛盾,但这并不构成“统一熄灯不会降低寝室纠纷发生率”的充分条件。你想想,“统一拉闸熄灯”都可能发生寝室纠纷,那要是不统一熄灯,缺乏自律的室友,只会“忙到”更晚,而不会提前,那么寝室纠纷的发生率肯定只会更高。
当前很多高校只熄灯并不断电,很多同学反驳,那室友照样可以自己用台灯打游戏或看书,那么统一拉闸熄灯的意义在哪里?
其实拉闸熄灯就是在发挥“信号提示”的功能,虽然不能直接保证每个同学都睡觉,但是可以“提示”大家该睡觉了;虽然不能完全“杜绝”因作息不同导致的寝室矛盾,但可以“缓解”这种矛盾。
在人数较多的大寝,作息的差异性更大,此时,仅依靠同理心来揣摩室友要睡觉的意图,仅依靠自律自觉规范习惯,这是大多数室友达不到的要求,在“自我约束”失效的条件下,“外在约束”就极其必要。
当“无形之手”失灵,“统一拉闸熄灯”这双“有形之手”的干预就必不可少,否则,寝室纠纷只会愈演愈烈。
二、为了调节全寝的“生物钟”——总有“修仙人”屏蔽昼夜
你的室友迟迟不肯睡觉,除了缺乏自律自觉外,还有一个原因,真的不怪他们,他们真的只是“生物钟”和你不同,即他们生理活动的内在节律与你不同。
这种情况下,他入睡和起床时间不是由他自己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他的生理活动的内在节律在决定,这个节律是长期规律性生活形成的,难以改变。
如果没有到“生物钟”预设的那个时间点,他是很难入睡的——即便他主观上非常希望做出改变。
生物钟”虽难以自动调整,但是不代表“不可调整”,统一拉闸熄灯的另一个隐形功能就是——调节和纠正全寝成员“生物钟”,统一生理节律。
熄灯,其实发挥着类似“生物钟”的功能,据研究发现:“褪黑素”对调节生物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使人产生睡意,而“褪黑素”的分泌是以光线来调节的。那么统一拉闸熄灯,其实就是在调节和纠正全寝成员的“生物钟”。
如果没有统一拉闸熄灯,终有“修仙人”会生物钟颠倒,黑夜白昼不分,不仅影响寝室人际,更影响自身健康,那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结果——晚上我关灯上床,他却起床开灯,早上我起床开灯,他开始关灯睡觉。
三、为了强化时间观念——总有“拖延症”佛系从容
不少学生和我反馈:老师,他晚上就不能早点洗漱吗?一定要拖到凌晨12点洗漱?动静太大根本睡不着!
老师,明天上课他要进行ppt汇报,我知道今晚我又是个不眠之夜了,因为他还没开始准备ppt。
这些“拖延症”现象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且不敢说“统一熄灯”与“缓解拖延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因为真正拖延的人,就算寝室拉闸熄灯了他还是能继续开台灯熬夜。
但反过来,如果不统一熄灯,就更加为拖延症室友提供了正当合理的理由。他们的“惯性熬夜”会越来越常见,白天完全能做的事都拖到晚上来做,最后带动全寝室友一起“被动熬夜”,最后又加剧“拖延症”的蔓延。拖延症既是以上现象形成的“原因”,也是“后果”,整个过程处于动态的恶性循环中。
统一熄灯并不能“杜绝”拖延症,但可以强化室友的时间观念;它不能彻底断绝拖延症室友的“后路”,但可以“挤压”拖延症室友的回旋余地和空间,迫使他给自己提前制定计划,这也是统一熄灯的第三个隐性功能。
当然晚上十一点寝室自动熄灯也有弊端,这对于特殊群体的个性化合理诉求会产生影响,如从事科研或艺术创作,可能在深夜更有灵感。因此有的学校通过开设“通宵教室或通宵寝室”等办法进行了调整,杜绝了“一刀切”,但整体来权衡利弊,寝室十一点自动熄灯一定是利大于弊,而只要利大于弊,那么自动熄灯就一定是合理且必须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