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都是你关心的|@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2021-2022学年中国美术学院冬季期末教学检查,集中展示了各教学单位教学新常态、新成果、新变革,这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优良教学传统,也是持续推进“双万”建设,落实“冬查夏展、春研秋赛”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环节。2022年1月7日,中国美术学院全体党政领导、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全体成员,教学单位负责人,莅临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进行2021年度的教学检查。2021年是学校“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的第一年。在本年度本科教学中,以“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师教研、学生成果、质量保障”六项内容为重点,本次教检聚焦课程、专业与学科整体建设成效和院系教学质量,关注专业内涵提升,促进校内各学科专业的交流与融通。
历史沿革与教学思想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是有着光辉历史的继往开来的学院,以其延展不绝的文脉和拓殖不息的学脉,负载着中国传统艺术谱系中最为悠远绵长的人文基因。半个多世纪以来,老一辈教育家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画与书法教学的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学院具有目前国内最为完善的民族书画艺术的教学体系和专业构架,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学科优势与学院力量,以鲜明的学科特色,优秀的学术群体,严谨的治学方法和笃行的治艺精神,成为当代中国画与书法高等教育领域的标杆,是中国美术学院构建中国视觉文化优质特色学科群和视觉艺术东方学文化中心的元本基石。
中国画学与书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族之学和通人之学,学院一贯秉持林风眠先生“兼融并包”中西融合的开拓精神、潘天寿先生“传统出新”两端深入的教学思想。在新时代学科发展的新进程中,学院以“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大学望境”为学术理想,以“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双轮驱动为建设目标,作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未来发展的核心思想。不断保持学科优势、深化学科理法、增强学科活力,成为共同构建世界一流美术学高点学科建设的排头兵。
专业结构与课程建设
潘天寿先生早在1961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中国画要分科教学的建议,延至目前,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下设2个系部:中国画、书法;6个专业方向:人物、山水、花鸟、综合、书法与篆刻、书法学与教育。其中中国画学和书法学是学校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2个专业,共同支撑美术学A+学科。近年来,在“双万建设”的推动下,积极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以支撑性、基础性、前沿性的核心课程,进一步推进传统学科的长效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目前有1门国家级课程,10门省级课程,涵盖了线下、线上、国际化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等多门培育课程,8个教改项目。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将临摹、写生、创作3门核心课程,与其它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等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相互依托与发展。率先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平台先后推出5门慕课课程及5门国际化网络慕课课程。
项目建设与教学成果
“画学宗脉,书道首望”是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的核心精神,学院依托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画学研究——创作篇、传习篇”。“汉字设计原理与思维模式”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人才培养”、“新时代青年艺术家(中国画)培养”获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培养项目。中国画《百年巨匠——浙派艺术大家群像》、《山河新梦——新时代陕北老区新风貌》、《拉卜楞寺的阳光》获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浙江印学文献集成》入选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完成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书画基础融通课程建设”、“中国书画经典传习课程体系深化”。
教学教研成果取得增量突破,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展览奖项85人次,参展375人次,共计460人次,占学院学生总人数61.6%,按三年统计平均每月学生获奖、参展达到13人次。师生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二级期刊上发表39篇。5门国际化网络慕课分别获得浙江省“互联网+教学”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建党百年之际,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礼品馆等重要单位进行红色主题创作。学院继续打造“翰墨红传”、“峥嵘回响”等党建品牌,本年度举办了7次“红色根脉”课程思政讲座,并同期录制讲座视频在线上慕课平台推出。
特色优势与持续发展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实验室拥有丰厚的古代、近现代、当代书画藏品资源,可供真迹临摹教学。学院依托4所3基地2平台1中心开展多层次的专业教学、多方位的学术研究、多类型的社会实践,以及工作坊和实验室建设。4个研究所: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中国画线性研究所、当代水墨研究所、书画文献研究所;3个基地:温州雁荡山、宁波鄞州区、金华永康等写生基地;2个平台:杭州中国画双年展节展平台、中国画学与书学传承传播创新平台;1个中心: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艺创中心。与日本歧阜女子大学、日本大东文化大学2个国际化研学平台进行联合教学与研究。积极推动湘湖校区建设和中国画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在守局与破局中增强教学改革力度,促进传统学科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01
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2019)
中国画传统经典传习——临摹
课程负责人:韩璐
课程团队:陈磊、周菁、潘汶汛、邓先仙
02
哲匠金课奖、省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2019)
中国画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写生
课程负责人:张捷
课程团队:卢勇、盛天晔、陈磊、花俊
03
省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2019)
书法临摹及其创作
课程负责人:沈浩
课程团队:戴家妙、张爱国、李明桓、冯立
教学目标:以精准临摹深入传统,以系统临摹感悟规律,以比较临摹强化表现,以融会贯通实现创造,达到观察力、感悟力、表现力、创造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体悟中国传统书法的“技道观”、“源流观”、“修身观”,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真正达到古今、艺理、品学、中外的会通。
04
省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2020)
创作 — 中国画精神指向和图式语言
课程负责人:潘汶汛
课程团队:陈磊、刘海勇、林皖
教学目标:创作课程是最终反映中国画本科教学的成果与质量的重要课程,直接作为中国画教学三大模块“临摹、写生、创作”之一,它不仅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更是直接检验前两门课程教学质量与成效的综合反馈,也是前两个模块教学成果的体现。中国画三大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紧密结合,随着本科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递进,创作课程的内涵,也逐步深入到“临摹”、“写生”课程中,将中国画教学课程有机结合融通。创作课程以视觉艺术东方学为核心基础,将东方传统艺术精神在当下的生长与为社会文化艺术创作服务紧密结合为目标。通过每一学年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完成不同笔墨表现训练与画面构成的单元创作实践,从中夯实对创作的理解与技术基础,也为个人创作语言找到基本笔墨风格、语言表现方向,为最终的毕业创作奠定基础。本科创作课程教学将与社会主题性创作及重大题材创作有机地结合,同时拓展与其他专业学科有可能的交叉建设作为补充。从传统出新,以更积极更多元地将东方传统艺术精神在当下的生长与拓展为核心进行艺术创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05
省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2020)
意笔写生——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
课程负责人:盛天晔
课程团队:邓先仙、吴宪生、尉晓榕、徐默
教学目标:本课程作为人物画的造型基础,内容以意笔写生为主,是人物画方向本科阶段必修课的重点。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和传统中国画笔墨语言技法,尤其是中国画的线性造型能力和色墨技法。通过大量的课堂、课外写生实践,找到中国画写意语言的规律和特性,培养出造型基本功扎实且具备良好笔墨修养和理论常识的人物专业学生,在实践层面夯实造型能力的同时,掌握中国画材料语言和表现技法,理顺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及上手能力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做好坚实的铺垫。
06
省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2020)
书法理论(古文字、文献目录学、诗词题跋)
课程负责人:戴家妙
课程团队:方波、钱伟强
教学目标:本课程按照阅读——记录——书写——表达的学术框架设置课程,将做旧学问的功夫运用到新时代的教学中来,培养新一代的书法理论研究人才。
07
省级一流线上本科课程(2020)
意笔花鸟画——梅、兰、菊、竹四君子画法教程
课程负责人:韩璐
课程团队:周青、张铨、叶芃、刘海勇
教学目标:基于学院的总体办学宗旨,即“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理念,培养“古今通”、“艺理通”、“品学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二级学院在总院办学要求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提出“传统出新,两端深入”的办学思路,采用“两端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是基于花鸟画临摹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所设立的单元临摹教学内容,也是意笔花鸟画临摹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意笔画鸟画学习的基础,梅、兰、菊、竹四君子一直以来是该门课程的基础教学内容。目前中国画专业花鸟画方向以及其他专业方向、跨专业选修都开设了该门课程,线上线下学习人数较多。通过四君子画法教学,主要使学生提高笔墨造型能力和构图能力,并通过对意笔四君子的学习,了解中国画基本的笔墨运用技艺和绘画的审美格调内涵,通过大量绘画实践,提升学生对花鸟画艺术审美的判断力和绘画技术的表现力。
08
省级一流线上本科课程(2020)
中国书法艺术
课程负责人:沈乐平
课程团队:冯立、贺维豪、金恩楠、石连坤、杨蕾、毛腾
教学目标:了解书法经典,掌握书写技法,以明理与实践的方式深入书法艺术;以书法艺术的意境与内涵、韵味与格调启迪心灵,陶冶情操;通过书法领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观念。
09
省级一流国际化线上线下混合本科课程(2020)
宋元山水画临摹
课程负责人:张捷
课程团队:范阳子、席明亮、陆宏斌
教学目标:宋元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历史上的高峰,该课程是传统母体文化与自我本体文化对应生成的基本根源,也是“道由技生”笔墨内质的重要支撑,“初学欲知笔墨,需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无知法度,难入其理,正本清源,认清传统实质,扎实笔墨基础,固本培元,开拓创新。该课程使学生的笔墨品格得以滋养和提升,在“模山范水”中掌握上手技艺,通晓学理智性,领悟山水精神。在宋元经典山水画的揣摩与学习中,追本溯源,活化传统,承古开今,以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10
省级一流国际化线上线下混合本科课程(2020)
书法欣赏
课程负责人:沈浩
课程团队:曹锦炎、张震
教学目标:本课程注重中国书法的基础技法练习,并结合书法史的相关内容,以期加深学生对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化的理解,构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认知。“书体史述要”模块设于技法解析之前,用一节课的时间讲述每种书体的渊源流变、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起到提纲挈领、明其指要的作用。“经典碑帖临摹”模块选取每种书体不同风格的经典范本,从“碑帖简介、基本笔画、结构关系、样式举例、选字临摹”五个方向具体展开,明确每件作品的书写技法。“中国书法创作”模块系统讲述了书法创作的基本方法和要点,包括作品形式、落款、钤印等部分,以期将临摹部分所获得的技能转化为创作能力,创作完整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