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校园在线 > 校园文学 > 文学分享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呼院人的作业是写一本小说?真是让人……惊喜连连!

2022-05-26 11:43 来源: 呼伦贝尔学院 党委宣传部    阅读 3.4千+
0
分享


酸!酸!酸!

呼院惊现神仙作业

《大众文学专题》课程的作业是

写小说!!!

小说内容由学生设计

创意无限,天马行空

这门课是妥妥地红了

线上授课

也不能阻止老师教学的独特创意

快来与这门课程来一场奇遇

......

(左滑进一步了解《又是风起时》)



“神仙作业”是如何诞生的?



这个学期,传媒学院的刘畅老师讲授《大众文学专题》课程,承担下教学任务之后,刘畅老师深深地感到,这门课有两个天然弱项和一个难题,两个弱项分别是:《大众文学专题》是一门任选课,学生通常不重视;这还是一门文学课,新闻专业的同学会认为专业性不强。此外,还有一个难题,就是阶段考核。


文学类课程的阶段考核通常是写作类实践,在评分的时候,最令老师们头疼的就是学生作品的原创性问题。为了创新性的完成《大众文学专题》的阶段考核,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畅老师决定带领2019级新闻班的同学们共同创作一部小说。





由于《大众文学专题》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讲四个类型的大众文学作品:推理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和科幻小说。经全班同学投票,最终决定创作一部“推理+言情”的小说。


小说的主要人物与故事背景由刘畅老师设定,“序章”部分也由刘畅老师来创作。全班48名同学,分为12个小组,每组按抽签顺序接龙完成两轮写作,每组既要延续上一组同学埋下的伏笔和写作线索,又要为下一组同学布置三个必须完成的写作任务。这样设置的目的,既是为了增加写作的难度,也是为了增添一些写作和阅读的乐趣。此外,也是为了防止学生从网上找来一些内容随意拼凑。


故事情节怎么安排?人物关系怎么展开?让我们一起听听刘畅老师怎么说......



专业实践——从人物塑造到人物报道



文学写作与新闻写作虽然在写作目的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具体的写作原则与技巧上是异曲同工的。在新闻写作的发展过程中,曾经盛行一时的“新新闻主义”就是主张把小说的创作手法引入到新闻写作当中,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小说创作技巧,提高新闻稿件的可读性,以达到吸引新闻受众的目的。


新闻的核心要素是事件,而事件都是人的行为的结果。所以,在新闻采访中,要求学生能够做到通过采访,探寻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反映人物精神内核;能够在新闻现场捕捉到具体的、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材料,以及生动的现场情景和感人的细节材料。在新闻写作中,也要求“见人见事”。其实,这同样也是文学创作的原则与技巧。


每次《大众文学专题》上课之前,我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和大家讨论一下近期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其中反复强调的就是如何利用细节和场景塑造人物形象的问题。恰好我承担的另外一门课程《新闻策划》也在讲典型人物报道,其中讲到了典型人物写作的五个简化法则: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可视化。


于是,我将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选取《又是风起时》中同学们创作的一些段落,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何用细节描写和场景衬托来更好的塑造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形象,进而把这样的写作技巧置换到人物报道的写作之中,让学生们能够从这样的写作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有点类似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只不过实践场景不是搭建于电脑中,而是借助想象力构建于学生的头脑中。





学生们的表现是令人“惊艳”的!当前两个小组交上他们的作品后,我发现虽然学生的笔触还有些稚嫩,创作手法也不算圆熟,但是他们的写作能力确实出乎意料。


王晞雯小组创作的“第二章诡云奔涌谲雾生”中,对书中人物做了详细的外貌描写:“她中等个子,皮肤不白,中规中矩的打扮,白色衬衣配着条灰色西裤,衣服上有些褶皱。一头浓密的乌发,随意地用发夹盘在头上,看着有些不修边幅,但是眉目间却隐然透露着一股书卷的清气。此刻她仿佛在思考些什么,盯着地面,眸中露着些迷茫。


在谢欣小组创作的“第十九章月移山影到窗前”中,利用挂在手腕上的一串佛珠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内心:“王芳那事收拾干净了没?”刘忻坐在总裁椅子上,身体向后靠,眯着眼睛,左手手指有节奏的敲着椅子扶手,右手正在盘佛串,佛串珠子泛着深色的光,哪有什么不容易的样子,倒是惬意得很。“哦?那要是万一查到了,把你带到局子里审问,你该如何?”刘忻直起腰杆,眼睛直盯着聂明远,手中的佛串突然停止转动,屋子里静得出奇,风从窗口灌进来,让聂明远感到丝丝透骨的寒意。“好的,请他们来办公室吧。”刘忻挺直背,把佛串放到桌子上的相框旁边,看着照片上的丈夫和儿子,稳了稳心神。同学们在创作讨论中也将反复强调的细节描写技巧运用到了创作中。





除了写作能力,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还须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出色的观察能力。比如,有人就曾提议“要做福尔摩斯那样的新闻记者”。在《大众文学专题》这门课中设置“推理小说专题”的初衷也是希望新闻专业的同学通过阅读推理类小说训练自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又是风起时》中,学生们在描写案件的发生与侦破过程时,必须运用自己缜密的逻辑思维将案件本身以及侦破过程写的滴水不漏才能说服读者相信。所以,王晞雯同学在完成创作后发了朋友圈感慨:写作真是一件“烧脑”的事情啊!


同样,无论是新闻记者,还是刑侦人员都必须具有出色的观察能力。在王慧美小组创作的“第三章云雾初散风未息”中有一段描写:画面放大后,因为摄像头距离太远,实在看不清楚,但能够得知,于丽手里确实有东西,因为开门的时候她换过手。


刑侦人员判断于丽手里提有重物的依据是她开门的时候换过手。人们在提着重物开门的时候常常需要换一下手,这样细节描写应该是来自同学们平日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陆游在其诗作《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由于受到疫情影响,2019级同学进行现场新闻采写的实践机会很少。《又是风起时》的文学创作通过在虚拟场景中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新闻采写技巧运用到写作实战当中,也算是对19级同学专业实践不足的一个有益补充。


社会实践——从虚拟场景到现实社会




多年的教学经验,刘老师深知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的初期常常感到不适应,原因就是在之前的求学生涯中,多数同学并没有真正地接触过社会。刘老师常常对每届毕业生说:“你们一出校门,转身即是江湖。”但是也许,他们并没有做好投身江湖的经验储备。


恩格斯说文学创作要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在创作讨论中,经常会对某些内容进行分析:为什么在这样的场景或者情节中,人物如此言行是不对的?因为这不符合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故与行事原则,也或者是因为与这个人物的身份、背景与知识水平不相符。





当同学们将复杂的社会与人生百态诉诸笔端之时,既是在推演小说中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在模拟自己未来的职场与生存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体会到现实社会交往中的一些处事原则,以及在不同的职场环境中,什么样的言行举止才是恰当的。同理,这样的创作过程也是同学们磨炼交流沟通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过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小组还将社会上一些关注度较高的案件改编进小说中,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是认知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



心理实践——从心理描写到自我反思



推理小说家蔡骏认为推理小说的本质有三点:未知、命运与人性。而新闻记者的笔下也有是非曲直、有毁誉忠奸、有财产万千,更有人命关天!两者都将叙事的焦点汇集到了人性与命运方面。所以,无论是在“推理小说专题”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又是风起时》的创作研讨中,我都强调要展示人性,要进行人物心理描写,特别是进行犯罪心理分析。


在《又是风起时》的创作过程中,学生们在进行人性展示、人物心理描写的同时,其实也是对其自我心灵的一种反思、一种洞照。他们借书中人物之口对于罪犯的一声声质问,何尝不是他们心中对丑恶的鞭挞与斥责,对正义的向往与赞美,对弱者的同情与悲悯。在推进小说感情线的时候,男女主人公欲说还休的爱情故事以及那些微妙的心理与情绪变化,又常常带着这些年轻的作者们其本人对于爱情的理解与期盼,散发着他们的青春气息与爱意萌动。


《又是风起时》进入创作过程后,我将这部小说发布到了“长佩文学”的网站上,并经常向同学们通报:“长佩”上咱们的作品人气值达到多少了!又有多少人收藏了咱们的作品!这对于学生们的创作而言,既是鼓励,也是监督。很多同学也从一开始有些排斥,到后来变成积极主动地参与。





张晶晶同学说:“其实刚开始是比较排斥的,因为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小说,更没有接触过悬疑小说和言情小说。因为觉得自己不行,就想逃避。但我看完第一组写的小说之后,我就突然觉得,哇塞,真的好厉害,就很专业的感觉。我就在想,我能不能做到,至少相信自己一次。后来不论从构思,还是创作,都像行云流水一样完全收不住。甚至后来看到林秀丽老师夸我们组写的好的时候,真的很有成就感。净慈寺的钟声,也是我心里的钟声,我希望在现实的世界中,也能让渡满佛意的钟声穿透那些如恶魔般的人心。写这部小说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大学时光转瞬即逝,但文字留下的印记,是永恒。”


吕莹同学说:“就我自己而言,我是没有看过一本完整的小说的,对于小说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和看法,在还没有轮到我们小组创作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超级紧张,一直关注着什么时候会轮到我们,以至于把自己的小组序号记错了,以为自己是第六组,当真的轮到我们小组创作的时候,好像每个人都异常积极,当天晚上我们小组就打了视频电话聊了两个小时,大概梳理了框架和人物情节设定等等,然后也将任务具体分配到每个人。第二天就赶着早上和中午写了出来,傍晚稍晚一些的时候小组内进行一起批改捋顺,虽然不完美,被老师挑出来错误,但也是我大学里最珍贵的纪念,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部追下去的小说。也许多年以后,我会因为疫情占据了我的大学时光而抱怨和遗憾,但我会想到还有我们集体的成果《又是风起时》这本书,也是留给我最大的财富。”


“五一”假期的第一天,也是第一轮创作即将完成之际,由同学们提议,我们举办了一场线上《又是风起时》的创作研讨会。大家各抒己见,既对前期创作进行了总结,也对于后续创作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实,创作这部作品,除了想达到“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教学目标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心愿。对于19级的同学来说,由于受疫情的影响,他们一起在校园中共同学习生活的时光比其他各届的同学要少得多。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的创作,能为他们的大学生活贮藏一点纪念,留下一些痕迹。他年的某一日,当风起时、云聚时,也或是雨落时,也许他们会回想起大学时光,回忆起这部大家同心协力完成的作品。到那时,我希望他们能用“青春无悔”四个字为自己的大学生涯写下注释。所以,未来当这部小说创作全部完成之后,我们准备把这部作品正式的装订成纸质版的书籍,还准备由19级新闻班的同学们共同创作一首以《致青春》为题的诗歌作为结束语。


《又是风起时》这部作品是集体创作的成果。这部小说不仅本身就是一部有悬疑、有推理、有惊险,当然也有爱情的小说,同时,这种写作本身也是一种探险。因为,48名同学带着个人对于命运的感悟、对于人生与社会的理解加入到创作过程中来,他们会将人物的命运与故事情节推向何方,这本身也是未解之迷。

目前这部小说的创作尚未完成,后续将在“长佩文学”网站及“传媒微乐园“微信公众平台连载,请大家拭目以待……






看到这里

我们不难发现

变的是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

不变的是

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决心

以及停课不停教

的老师的良苦用心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