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李孟:《泰山谣》的浪漫与深邃
去年,我观看了艺术教育中心师生奉献建党100周年的献礼音乐剧《泰山谣》。
彼时,我写了一篇文章《人物心理隐喻与舞台表象的深层融合》,欣喜于泰山科技学院的大学生可以走在时尚的前沿,也可以将掩埋于故纸堆之下的历史活灵活现地搬到舞台上,师生们保持了把握历史性与彰显时代特征的“扁担”两端的平衡,没有让任何一桶水洒落在地。
今年,在青未了剧场再次观看《泰山谣》,忽而觉得用“震撼”,未免显得有些轻慢。观剧结束沉思良久,决心跳出微观的剧作内容,站在宏观层面上,以“诗意”为语词,谈一谈我的粗浅感受。

首先,诗意的表象是浪漫。

与人们下意识的联想爱情相比,我更愿意将浪漫理解为理想,可以跨越生死阻隔的理想、信念。
从这个角度看,《泰山谣》无疑是浪漫的:精美的服化道与舞台布置相得益彰,音乐说唱的新颖与零零后大学生的表演相互契合,用时尚、浪漫的表达方式,勾勒出炮火纷飞年代里共产党员们的理想。
记得去年首次观剧时,没有音乐细胞的我还觉说唱片段略有些突兀,今年再看,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土气。沉浸其中后,渐渐发现说唱的节奏非常带感,用一种崭新的形式呈现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缠、挣扎反抗,比舞台表演中惯用的旁白、独白要好得多,也更容易令观剧的人心潮澎湃。这或许就是音乐的魅力。
其次,诗意的核心是深邃。
提到音乐剧,就不得不提到雨果的《悲惨世界》。读原著小说时,我常常犯困,刻苦坚持下去才将之读完。五年前看到音乐版电影《悲惨世界》,两个多小时竟不觉得枯燥,后来我在讲解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时,在班上播放了片段,当唱着《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小男孩加夫罗契被政府军枪杀时,音乐一起,全班同学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哭得撕心裂肺。
雨果通过作品表达的深邃主题一下子便被理解与接受了:“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我不懂音乐剧,是个十足的外行,但能从《泰山谣》中看到主创团队的“野心”:将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深邃一一呈现出来。虽然学生的表演无法达到炉火纯青,但他们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最后,诗意的灵魂是直抵远方。
漫长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中,无数先烈在身死报国的光辉之路上前赴后继,江衍红烈士或许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她为了革命理想亲自送儿女上前线的坚定,为了理想甘愿身死的决绝,都不愧“伟大”二字。
国人心中的革命理想,甚至理解不了他们的行为。但通过《泰山谣》,至少让参与表演的学生,跨越时空去揣摩角色的内心,站在江衍红烈士的视角去“目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体会江衍红烈士在家与国之间的抉择。
如此,《泰山谣》的意义便超越了剧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