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中战“疫”,感动中成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青春中战“疫”,感动中成长

2022-06-06 09:20

来源:长春理工大学校园网通站 孔欣怡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

“疫”路同行

在感动中成长

2022年,距离我们第一次听到新冠肺炎疫情这个词已经过去了两年多,不知不觉间口罩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必需品。然而,之前我对疫情的了解都是通过网络,并未近距离感受,对志愿者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作文素材上,只记得无论是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在寒风凛凛的冬日,我们身边总有一个个白色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们变身“大白”,不惧疫情的风险为我们服务,我敬佩他们,更想成为他们。

一月初,我的家乡洛阳成了中高风险城市,前年年初武汉市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时的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坚守在家或许是我能做的全部。今年身为青年大学生,看到社区的“青年志愿者紧急招募令”,我坚定报名,想为家乡做点贡献。我的工作是在社区门口检查每个人的健康码和行程卡并为他们测量体温,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对于反复检查有些不耐烦,但在我们耐心地解释下,很快大家就积极配合,进入小区时不用提醒就主动打开手机。一月初正值寒冬,雪下得很大,我告诉自己:青年志愿者就是要主动吃苦,敢于吃苦,何况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小区居民自发地为我们搭棚子、送手套、买热饮,我们虽然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但早已成为了家人,一起守护我们的家园!幸运的是,一个月后洛阳的风险等级成功降低,大家出行恢复正常。

三月返校,长春市病例几日内突增,让我们原本回归正常轨迹的学习和生活暂停。再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疫情,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学校的志愿者行列。早上七点的闹钟响起,一天的志愿者活动就开始了,初春的北方依旧很冷,但一次次地弯腰、在走廊里来来回回地分发物资终究战胜了长春的冷风,汗水打湿了脸颊与后背,密不透风的口罩里积满水珠,我终于亲身体会到了疫情下“大白”们的日常,我无法想象作文素材中“逆行者们”比我们多一百倍的辛苦,心里更加敬佩。

我的哥哥在上海工作,上海疫情愈演愈烈,身为党员的他冲锋在前也成为了志愿者的一员,我们每天分享彼此的志愿者生活,并肩战斗、互相打气;我的父母因为两个孩子分别在最危险的城市而忧心忡忡,又因为家里有两个志愿者而感到欣慰和自豪,每日的视频电话都在诉说着我们对彼此的想念;我的家乡刚解除疫情的风险,便从两千多公里前来支援长春,每次看到物资上标注产地河南,我都倍感温暖;我的老师们为了照顾我们,住在学校教室里,没有换洗衣物、没有生活用品,累了就趴在桌子上歇一会儿,醒来便马上奔走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校园外许多毕业的校友和爱心企业为我们捐赠水果和食物,社会各界都时刻关心我们的情况......每日的疲惫在被爱意和鼓励包裹后变成了最甜的糖果,丝丝缕缕甜入心间。

志愿者是个神圣的名词,是参与的象征,是博爱的体现,是爱心的代言,没有报酬,没有掌声,没有花环,有的只是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疫情防控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我能做的少之又少,但哪怕能让整日奔波的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减轻一点点,能让大家吃上饭菜的时间再短一点点,也是我付出的意义。

因为封寝,我的生日也只能“线上”度过,这一年我收获了很多也在不断成长,也许是在坚定地报名志愿者的那刻,也许是在看到父母的担心偷偷抹掉眼泪然后微笑安慰他们那刻,也许是在生日那天不再哭闹要蛋糕和礼物而是吃着面包给自己唱生日歌那刻......不知不觉间,我从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变成了可以独当一面的青年!

以前厌倦了车水马龙的喧嚣,现在只有空无一人的街道,我们才发现原来的生活是那样美好。很多人说疫情偷走了我们的青春,但我认为这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无论何时何地,青年都是一股澎湃不息的力量,抗击疫情我们敢于身先,守卫校园我们更是责无旁贷!身为新时代大学生,身为长理的一份子,我们要肩负使命,勇于担当,贡献属于我们青年学生的独特力量。

疫情终会过去,静候春暖花开,“疫”尘不染,不负阳光不负爱!我们朝着彼此微笑,不止眼睛。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