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学里占座那些事!
我好不容易去教室想坐前排听课,结果发现座位前排全是书,而一个人影却没有!不少学生曾和我吐槽大学里各种占座现象,甚至有人用段子调侃:“我的悲伤不在于你用一本书占了一个位,而在于你用一卷卫生纸占了教室的大半江山”。
想不到,占座也内卷了! 人未到,位已落,果真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通过整理大家的吐槽内容,发现占座现象主要集中在三处,一个是教室,一个是食堂,一个是图书馆。
于是校园中产生了以下三大迷惑行为:
1、教室空无一人,但是前三排和后三排已经摆满了书、课本和A4纸。
2、食堂打饭窗口还排着一条长龙,但食堂座位上已经书本遍布。
3、今天复习结束,准备离开图书馆,先在座位上摆上一本书并且摊开,书中摆一支笔,桌上放一个水杯,从此,来去随意。
一:占座既不“合理”又“合理”
“占座文化”在每个学校均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现在就以图书馆占座为例,来梳理一下占座行为的产生过程:
1、图书馆座位是公共稀缺资源,且市场的参与者(学生)对座位有外生的需求,随着高校扩招,生源增多,以前的一些公众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需求大大超过了供给。
2、稀缺资源(座位)不能以公开的价格信号配置,当座位的所有权让渡给使用者(学生)时,因分配规则不明确,于是,资源以“先到先得”的“抢占”方式自发配置。
3、占座几乎不被惩罚,边际成本几乎为0,而产生的收益却是显著的,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4、所以,理性的学生会尽可能抢占更多座位资源,虽然一个屁股坐不了两个座位,但也会以“黑市”的形式卖出去。
5、演唱会只要第一排观众站起来,后排因为看不到全场都要被迫站起来,于是,所有人被迫“内卷”,并且占座多的学生会产生黑市交易,例如“室友代占座”。
6、产生市场配置失灵。
所以,占座行为虽然是不道德的,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存在其产生的“合理性”,万不可完全归因于“年轻人不讲武德!”
但存在“产生的合理性”不代表我们要任其野蛮发展,不加约束。
二、有形之手出“奇招”,无形之手才是“大招”
于是,“有形之手”开始出招,如部分学校研发“座位管理系统”进行座位预约、扫码入座、增加座位供给量、座位贴标签进行实名入座、早中晚定时清书清座制度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智能化管理方式的普及,这些问题必然会得到阶段性解决。
不过,我们反过来再想想,如果大家都能靠道德进行自我约束,自律自省,那么规章制度根本无需存在,清书制度、扫码入座等办法大可不必,这些只是“占座市场”失灵的产物,正因为只靠道德准则这一双“无形之手”来约束的效率低下,所以只能靠“有形之手”使出奇招。
如果说“有形之手”是一剂西药,见效快但副作用大,副作用在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学校使出各路奇招,同学们立马会有对策破解,因此失效也快,最终不得不再出新招,引发内卷。
但“无形之手”是一剂中药,需要文火慢熬,见效极慢,但是它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
因此,下面的话虽然“虚”,但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大学本是一个学习资源共享的地方,对于“座位”这一类公共资源,我们只拥有使用权,并没有所有权,不侵占和浪费公共资源,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除了使用硬性制度约束、普及智能化管理等办法,更需要每一位同学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尤其不能将图书馆“占而不坐”行为与“勤奋好学”相捆绑,为“占座”披上华丽外衣。
三、《孔乙己——占座》系列大赏: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在座位上贴一张A4纸不能算缺德……占座!……读书人的事,能算缺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图书馆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听同学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接受过教育,但终于没有学会如何做人,又不会克己;于是愈演愈烈,弄到逢座必占的地步。
其实,一场演出中,只要第一排观众不站起来,全场观众都可坐着观看相安无事,也不至被迫陷入集体“内卷”的洪流中,但一旦第一个规则挑战者站了起来,便会带动一群人,而且此过程,几乎是不可逆的。
因此,“走!占座去!”这句话可能还是会在校园长期存在,彻底杜绝“占座文化”还存在漫长的探索时间,但是,它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