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黔江区太极镇奋斗者采访纪实
近年来,太极镇确立将蚕桑作为农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始终围绕蚕桑产业作为工作思路。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太极镇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
【虽苦犹甜:杨叔叔的蚕桑事业】
2022年7月8日,在严格履行重庆市防疫标准的情况下,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研究生“致知‘历’行”实践团队在辅导员庄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鹿子村蚕桑养殖户杨叔叔家中,正好碰到杨叔叔在蚕棚给蚕虫喂养桑叶。面对同学们的种种疑惑,杨叔叔都热情回应。据杨叔叔介绍,他家是从五年前才开始养蚕,桑叶主要也是采自家里桑树。
太极镇始终围绕蚕桑产业作为主要工作思路。每一村设立蚕检站,与蚕户对接,负责分配蚕卵,蚕卵由蚕户喂养成蚕茧后由专门的蚕丝公司收购。在谈到自家的养蚕规模时,杨叔叔骄傲的说:“总共养了十二张蚕床(蚕虫数量),平均一张可产出一百斤蚕茧,蚕茧由固定的与政府合作的蚕丝公司收购,不愁销路。”
(图:杨叔叔正在喂养桑蚕)
(图:杨叔叔喂养的桑蚕:五龄期)
按照太极镇目前的收购价,一百斤蚕茧市场价为两千元左右。一般而言,4月到11月为养蚕季节。像杨叔叔这样的养蚕规模在太极镇虽然谈不上最大,但是每年也可预计增收7、8万元,而剩下的时间可以外出务工,这样再多一笔收入。对比之前的烟叶种植,收入大大增加,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养蚕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工作。据了解,杨叔叔夫妇每天早上凌晨4、5点起床采摘桑叶,直到早上11点才可休息片刻。下午则继续采摘到晚上7、8点。每天要根据情况喂两到三次桑叶。直到实践团成员采访结束时,杨叔叔仍在辛苦地喂养桑蚕。
杨叔叔只是众多太极镇从事蚕桑养殖的农户中的一个缩影,像他这样每天辛苦采集桑叶、喂养桑蚕的人还有很多。看到实践团成员的到来,杨叔叔十分开心,很愿意讲述他喂养蚕虫的过程。在谈到现在的生活时,杨叔叔表示虽然辛苦,但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生活与之前相比有了质的变化。
(图:杨叔叔与实践团成员合影)
【多面能手:汪叔叔的返乡创业经历】
当然,除了太极镇热火朝天的蚕桑事业,我们仍能从返乡创业者的经历中感受到奋斗的力量。
同一天,实践团成员有幸采访到了一位汪叔叔。汪叔叔是李子村人,在镇街上租了一个店面,经营着窗帘安装的事业。谈到目前的创业经过,汪叔叔说起了往事:“2000年到2010年,主要是外出务工,因为家里母亲得了重病,需要照顾,并且家里人十分思念自己,而且外出务工所得大部分收入也都用于母亲治病,到春节回家后也留不下多少积蓄。”当时汪叔叔家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多方考虑下,汪叔叔决定回家乡创业,希望保证收入的同时又能照顾家人。
(图:汪叔叔接受实践团成员采访)
(图:汪叔叔及其女儿与实践团成员合影)
汪叔叔还介绍了目前的收入来源。汪叔叔非常有条理地讲到:“先是在镇街上租了个店面,主要经营窗帘,这个是从十年前就开始在搞的,一开始做了前期考察,当时很多村户建了新房后,没有安装窗帘,很多村户的想法都是自己儿女结婚后再安装,因此这方面的空间还是有的。而且,当时镇上总共有五家,其他家的利润安装一次可以多达两千,而我呢主要支付加工费,在人工费上尽量减少,例如,窗帘安装一次需要五千元,别家在其中赚了二千元利润,找我家安装窗帘只需三千元,加上自己给村民的窗帘质量都保持一致,这样很多村民都找我安装窗帘,到现在镇街上只有我一家窗帘安装的。”谈到经营窗帘事业的汪叔叔非常骄傲。“最近几年又买了一辆车,做农村客运用,这个是合法的。后来觉得最近几年窗帘事业又不太好,又加入镇上的移动公司,专门给村民安装宽带、监控器,目前还打算发展养老保险事业。”诚信、耐心、敏锐能干的汪叔叔一步步干好了自己的事业,也取得了满意的收入。
谈到目前的创业经历,汪叔叔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育的重要性。他也谈到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还是以鼓励为主,从不体罚。自己的孩子从以前的落后生,到现在可以考到600多分。如果孩子能考上你们西南大学我就觉得非常满意了。”
汪叔叔的事迹非常典型,在此前也受到关注,在李子村前任驻村书记姚元和的《脱贫攻坚手记》中也载有其家庭奋斗史。
【永远在路上:将“奋斗”染成乡村的最美底色】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感触颇深,在广大农村仍然有很多像杨叔叔、汪叔叔这样的奋斗者,他们有着坚定的目标,脸上总是充满笑容,虽然辛苦,但是很满意现在的生活。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强大干劲的奋斗者,太极镇才能将蚕桑事业发展壮大,太极镇才能从脱贫攻坚主战场转向乡村振兴示范地。
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在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亲切关怀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广大农村农民铆足干劲,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党员同志们、农民伯伯们都发挥着各自的角色,同心共力迈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供稿:吴宗宇、赵卓丹
供图:李欣妍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研究生“致知‘历’行”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