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学子三下乡:科普农业信息知识,助力增产创收
科普农业信息知识,助力增产创收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2022年7月16日,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信相融·科技助兴”促进团(以下简称促进团)来到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以下简称恒合乡)凤安社区,开展了有关农业信息化的知识科普并为普通农业工作者如何利用信息化实现增产创收的知识讲座。
知识讲座开始之前,促进团的成员们通过走访和询问的方式,调查分析农户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得出结论部分农户的收入主要还是来源于种植业,接着便调查了当地农民的作业方式,仍处于人力劳作为主的模式,对现代农业和农业信息化不甚了解,还处于看天吃饭,抗风险能力薄弱的状态。
研究生匡广胡同学首先为农户们科普了农业信息化,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拉近了居民和科技的距离。农业信息化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环节,分别为农业信息的获取,农业数据的处理和基于信息的田间管理。接着,匡广胡同学便科普了信息化的未来趋势。农业信息化可以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同时,农业劳动者也可以成为高水平信息工作者。在今后,农业信息活动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进入信息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等。
(图为促进团成员为农户科普农业信息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煜璐 摄)
通过匡广胡同学的讲解,让现场的农户们逐渐了解了什么是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对农业的经营有了新的认识。接下来要讲解的便是这样的技术如何在普通农业工作者中使用,使其增产创收。
(图为促进团成员为农户科普农业信息的获取方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罗煜璐 摄)
普通农业工作者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市场导向和降低成本等方式,实现增产创收。利用科学技术是指使用相关APP、小程序等便捷技术查看或者检测农户种植的农作物生长情况。有无出现病虫害的情况,如果植株出现病虫害,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初步判断一些常见的病因,及时处理病变植株。此外,这些便捷技术还可以监测土壤的湿度是否满足农作物的生长要求,土壤肥力和土壤温度等。植保无人机也是常见的一种助力农业信息化增产创收的科技技术,即使在重庆山区也能很好的完成农业常规作业。通过这些技术的使用,可以减少人力、物力,提高种植效率。利用市场导向是指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时向广大农业工作者提供准确、可靠的农业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种植,把市场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增产创收。通过信息化的运用,尽可能的减少了成本,随着成本的降低,合理运用市场,慢慢就会实现增产创收。
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所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和农民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听了匡广胡同学的讲解后,农户们都对农业信息化的便捷连连称赞,感叹着科技迅速的发展,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之后,农户们还提出了自己的顾虑,比如,这些技术的操作难度,检测的可靠性等。促进团成员们都一一为农户们解决了顾虑,因此农户们愿意在以后的农业中慢慢尝试农业信息化的热情有了进一步好转。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而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促使农村经济朝着信息化、科学化的方向推进。要想使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需要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同时配合人才引进加强宣传等措施同步进行,令农户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图为认真学习的书记和农户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一博 摄)
此次活动,促进团成员们利用专业知识以及从网上收集到的资料,为农户们科普了农业信息化,并且告诉农户们信息化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吸引了农户们的兴趣,现场的互动也很频繁。农户们表示通过这一次的讲解,了解到很多有关农业的科技知识,也乐意在今后的农业工作中有所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