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校园在线 > 校园频道 > 校园分享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

2022-07-23 01:57 来源: 河北东方学院 河北东方学院    阅读 5.3千+
0
分享

大家好,我是21级物联网工程的荣杰,今天我推荐的书籍是扬·阿斯曼(Jan Assmann)所写的《文化记忆》。


作者简介

扬·阿斯曼(Jan Assmann),埃及学专家、神学和文化学家,德国海德堡大学荣休教授、海德堡科学学院院士。他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文化研究领域。


推荐理由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这种别称是对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意义上的概括。在《文化记忆》中,作者指出社会外在形象的构建源自回忆,回忆作为一种对过去的指涉,帮助社会在历史中筛选记忆,将过去的事物呈现于当下,由此确立自我形象。社会在文化的“凝聚性结构”中,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的连接,也构造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意义空间,即回忆、认同与文化延续的共同作用。

内容简介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作品目录

“历史的观念译丛”总序

前言

导论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

第一章回忆文化

绪言

过去的社会性建构:莫里斯·哈布瓦赫

集体回忆的形式——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的类型:回忆和回忆

第二章书写文化

从仪式一致性到文本一致性

卡农:如何界定此概念

第三章文化认同和政治想象

认同、意识和反思性

民族的产生作为对集体认同的基本结构的升级

第二部分个案研究

绪言

第四章埃及

埃及书写文化的基本特征

充当法则的王朝后期神庙

第五章以色列与宗教的发明

作为抵抗手段的宗教

起到回忆作用的宗教:《申命记》作为文化记忆的范例

第六章法律精神促成历史的诞生

表现为惩罚与拯救的历史

以意志神学为标志的历史被神学化:从超凡的事件超凡的历史

第七章希腊与思维的规范化

希腊与书写文化的结果

荷马与希腊民族的形成

接合性:希腊的书写文化与思想进化

结语文化记忆理论概述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内容索引

译后记


原文摘录


1、 钱奇克和莫尔(Cancik/Mohr)在1990年提出,应该以已被广泛接受的“传统”这一概念来替代“文化记忆”这个“比喻”,但这样一来就不能涵盖文化现象学和文化的动态发展,正如“个体意识”无法涵盖“个体记忆”的全部一样。在此我们并不是要引发一场关于术语的争论,不管我们用哪个词语来指称社会传统和社会交往的这种外在表现形式,重要的是,这种形式要被当作一种独立的现象来看待,它是一个将传统、历史意识、“神话的动能”( Mythomotorik)和自我定义结合到一起的文化范畴,而且,关键的一点是,它受制于纷繁多样的历史变迁———或曰:由媒介技术手段所决定的革新进程。

—— 引自章节:导论

2、 记忆术属于学习的范畴,回忆文化则属于计划和希翼的范畴,后者有助于社会意义和时间界域的构建。回忆文化建立在对过去的各种指涉形式的基础之上,我们的论点便是:“过去”(Vergangenheit)完全是在我们对它进行指涉时才得以产生的。

—— 引自第23页

3、由此可见,记忆不断经历着重构。过去在记忆中不能保留其本来面且,持续向前的当下生产出不断变化的参照框架,过去在此框架中被不断重新组织。即使是新的东西,也只能以被重构的过去的形式出现。传统只能被传统、过去只能被过去替换(1985a,第385页)。社会并不会直接接受新思想并以此替换掉自己的过去,而是接受其他群体的过去,并以此来替换掉此前占决定性地位的群体的过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思想无一例外都同时是社会的回忆”。

—— 引自章节:一 对“过去”的社会性建构:莫里斯·哈布瓦赫

4、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冷社会追求的是“可以借助于自身的社会机构,用一种近乎自动的方式,将历史因素对社会平稳和连续性可能产生的影响消解掉。”······有一些社会,它们是文明的、有文字的,以国家形式组织的,但仍然是冷的,因为在这些社会中,想“每种试图通过进入历史来获取些什么,并以此改变社会结构的尝试,都会遭到令人绝望的抵抗”。

—— 引自章节:三 文化记忆的类型:“热”回忆和“冷”回忆

5、过去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文化建构和再现的结果;过去总是由特定的动机、期待、希望、目标所主导,并且依照当下的相关框架得以建构。哈布瓦赫关于过去的这一见解无可置辩。哈布瓦赫论证了一个社会对过去的重塑实际上是特定群体对自身连续性的虚构而已。

—— 引自章节:一 从仪式一致性到文本一致性

6、从这个意义上说,卡农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分化的过程,即出现了独立于政治、管理、经济、法律甚至宗教权威的人群。假如借用荷尔德林的话加以表述,这些相对独立的人群的任务就是保证“文字真真切切”。保证“文字真真切切”有可能是进行解释或者保护原有的意义。因为文字是固定的,不能有丝毫的变更,而人的世界不停地发生变化,一成不变的文本与不断变更的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距离,这种差距只能借助解释来加以弥补。如此一来,解释变成了保持文化一致性和文化身份的核心原则。只有对那些支撑身份认同的文献不断地进行解释,相关的人群才有可能获得它们所蕴含的规范性的和定型性的效力。解释在这里俨然成为回忆的举动,解释者不啻为提醒者,他们告诫相关的人不要忘记真理。

—— 引自章节:一 从仪式一致性到文本一致性

7、 同样,遗骨崇拜也是一种可以起到促成和巩固集体作用的悼念亡者活动。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在中世纪的城市中,对市民的集体认同来说,教堂是一个核心符号,教堂里通常安放着圣徒的遗骨,这些圣徒越著名越好,最好是最初的传道者,而围绕着教堂的所有权经常展开激烈争斗(克廷[B. Kotting]1965)。与此类似的是毛泽东的继任者为他建立的纪念堂,遗骨崇拜对获得遗骨一方的作用,即佐证认同的作用,在这一事例中得到了清晰展示。获得了重要遗骨的人,由此便可以获得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最根本要素。

—— 引自章节:二 集体回忆的形式——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

8、 我认为,比起在保留着文化进化论的模式下,将蒙昧的和开化的文化简单更名为冷的和热的文化来说,更有成效的研究方法是彻底抛开这一模式,而将“冷”和“热”作为文化层面上的不同类型或者记忆政治中的不同策略加以考察,这样它们就可以不再受到时间、文字、历法、技术和统治力量的限制。在“冷”的文化类型中,文字和统治机构也可以成为冻结历史的工具。

—— 引自章节:三 文化记忆的类型:“热”回忆和“冷”回忆


阅读感悟


作者认为,人类记忆在自然状态下最根本的形式是遗忘而非回忆,由此便能理解回忆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意愿或本能。回忆所带来的是某些事物的合法性、正当性,构建着一个生活的隐形性框架。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不断地回忆,而回忆带来了各种所谓的条条框框(社会规则),且这些社会规则在各类“仪式”与日常交往中发挥了作用,它们不断地唤醒人的“根”,帮助其塑形,让“根”最终生长为“魂”。作为华夏儿女,民族之根在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只有深挖传统文化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跟随他国漂浮,由此确立“文化自信”,形塑现代个体之“魂”。所以,回忆不仅能使我们逐渐明晰历史文化,更促进了个体的身份认同。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