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医学院三下乡:旗昭百载观时代利好 投身基层鉴乡村振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细2022年团中央关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安排,有效引领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治医学院大学生记者发展成就观察团10名成员奔赴长治市襄垣县,精心组织“行走田间地头 助力美丽襄垣”主题实践活动,在祖国大地触摸发展脉搏,书写青春篇章。
在为期七日的实践中,实践团成员紧紧围绕实践主题,结合专业、学科、专长特点和社会需求,秉承着“厚德精业 济世报国”的校训精神,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学科优势,围绕“成就观察”、“政策宣讲”、“红色研学”、“教育关爱”、“基层义诊”、“非遗传承”、“生态文明调研”和“精神文明实践”等主题开展了各类活动。
成就观察“看起来”。实践团成员在积极配合实践地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前往襄垣县古韩镇小垴村,实地走访当地村民,感受基层民生民情。面对面访谈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怀着满腔热情、志愿扎根农村的十六名北京知青插队落户于小垴村,他们与小垴村的乡亲们并肩战斗,留下了众多动人故事与历史资料。作为有名的生态旅游村,当地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其中,大队部知青记忆馆展出了大量的历史实物,通过多种多样的资料生动记载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程,成为知青时代生活场景的缩影。走访中,实践团成员感受到近年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改善等给村民生活带来的便利,期待发展成果助力小垴振兴。
政策宣讲“说起来”。理论宣讲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头戏,更是紧密联系群众的工作纽带。连日来,实践团成员围绕提升理论宣讲内容及形式想点子、谋思路,结合襄垣县小垴村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以“健康医疗”、“农业帮扶”、“生态守护”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努力推进理论宣讲扎根基层一线、提供发展支持,希望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相关政策精神落地落实,以实际行动帮助当地百姓走向健康、富裕之路。此外,实践团成员还依托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党群服务中心等宣讲阵地,把讲理论与讲故事结合起来,回答好当地百姓最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用真人真事真感情引起基层群众的强烈共鸣。
红色研学“走起来”。自觉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在活动中践行初心使命,是实践团成员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三下乡”期间,实践团成员主动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通过对书中部分章节的学习交流,坚定“将所学诉诸实践”的决心;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大平村,实地参观了上党战役指挥部襄垣县大平村旧址,并从当地村民孙一化老人的口中聆听了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在探寻革命遗迹中接受革命洗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激情。在窑洞旧址前,面对鲜红的团旗,实践团成员重温入团誓词并齐唱团歌,共同回顾着入团时的那份光荣,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告诫自己永葆初心,践行誓言。
教育关爱“聚起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实践团成员以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为榜样,为同在襄垣县小垴村知青驿站研学的小朋友们提供教育关爱服务,结合小朋友们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通过书籍伴读、运动拓展、知识抢答、歌曲合唱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为小朋友们带来陪伴与快乐。休息时,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们讲述党史故事、将《雷锋故事》中的插图展示给小朋友们,鼓舞他们读名著、长知识、明志向。活动中,实践团成员遵循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育理念,切实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与成长教育,在创新服务模式中收获个人成长经验,让实践充满特殊意义。
基层义诊“做起来”。“卫生工作无小事,百姓利益是大事”,实践期间,10名来自长治医学院各个院系的大学生记者发展成就观察团成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在小垴村为当地百姓开展“健康义诊下基层”活动,通过询问病史、测量血压、测量血糖、宣传医疗健康知识及合理用药建议,为当地村民解答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医疗保健及健康问题,帮助基层百姓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义诊的同时,实践团成员耐心地讲解国家医保最新政策,并根据村民的个人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医学食谱,鼓励村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巩固将个人身体状况放在第一位的健康观念。
非遗传承“动起来”。“咱们襄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丰厚、种类丰富,你们年轻人一定要多看看、多学学,带着咱的文化走出去。”在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里,实践团成员有幸采访到襄垣秧歌国家级传承人杨升祥老师,并进行面对面访谈。交流中,杨升祥老师详细介绍了襄垣秧歌的发展历史及有名曲目,同时推荐实践团成员前往附近的上王村观看秧歌表演。之后,实践团抵达东湖公园文化空间非遗传习馆进行参观。活动中,实践团成员采访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志清老师,听取了襄垣名俗物品“布老虎”的制作方法与传承意义,体会到襄垣本地文化在时代更迭中的传承与创新,感悟到非遗文化发展的勃勃生机与独特魅力。在赵志清老师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听到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襄垣鼓书的市级传承人李杞老师及其团队表演的《谷子好》,体验到一场富有历史感的文化盛宴。
生态文明“靓起来”。为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更好地宣传生态理念,实践团前往小垴村后山,在田间与村民交流生态建设、体验农事农活,并宣讲出“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队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随后,实践团来到小垴村水木清华生态园,在参观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同时,也了解到当地严格的山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决心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此外,实践团成员前往国家森林公园仙堂山,在感悟法显文化、了解“一带一路”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实地走访调研仙堂山的森林覆盖率及自然资源利用率。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实地前往田间地头调研考察,秉承着“实践出真知”的信念,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力量。
精神文明“搞起来”。“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团在实践中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以实际行动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实践团前往大平村文化中心,就文娱建设的历史渊源、当地名人故事和文化功能作用等方面与村民展开互动式交流。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县文化馆,与跳舞的阿姨们合影留念,访谈中,阿姨们自豪地表达着内心充实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诉说着生活在襄垣县城幸福的小康生活。同时,实践团成员在小垴村党群服务中心、知青群雕园、虒厅后湾水库、东湖公园广场、学雷锋服务站等地也都留下了服务身影,在助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展现出良好的青年风貌,争做襄垣县新时代文明工作的守护者、记录者、宣讲者,承担起宣传、教育、引领、服务群众的实践导向作用。
长治医学院大学生记者发展成就观察团202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实践内容日益丰富,实践形式不断优化,实践地域持续拓展,实践团成员秉承“知之而后信之 信之而后行之”的行动理念,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山水风光,以眼睛观察民生百态的发展状况,凭真心品读襄垣当地的社情民情,切实将个人成长经历融入到社会实践“大课堂”,在基层中聆听广大群众的心声、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深刻领悟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真正做到形成正确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投身强国伟业,以理论的创新力、高效的执行力、集体的协作力、个人的适应力扎根基层一线,贡献青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