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学院实践团-寻找“小地名”背后的“大金陵”
寻找“小地名”背后的“大金陵”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纪实
南京地名,承载了古都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量。为了更好的挖掘、呈现和宣传南京小地名的变迁及背后的故事,6月19日至6月25日,由王元老师带领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队伍开启了“小地名”背后的“大金陵”探索旅程。
调研团第一站前往秦淮区长乐路,路遇新桥与牛市,新桥本名万岁桥,有唐诗句“万岁桥边此送君”可徵,唐人撰写的《建康实录》记载:“次南运渎临淮有一新桥,对禅灵渚渡。今之过淮水桥名新桥,本名万岁桥。”而至宋人写《景定建康志》考证“饮虹桥”条时引《建康实录》谓新桥本名万岁桥,后更名饮虹,新桥乃吴时所名。其实通过两种文献对比,可知吴时新桥,即禅灵渚渡的新桥与唐人所过临淮新桥本是两桥,同名而异桥。团队所见为唐人旧称万岁桥的新桥。
新桥与牛市隔马路相望,“牛市”二字镌于牌坊,王元老师为同学们解释旧时牛市顾名思义为旧时贩卖牛马的市场,据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载:“自东水关西达武定桥,转南门而西至饮虹、上浮二桥……世胄宦族之所都居也。其人文之在主者多,其物力之外者侈,游士豪客,兢千金裘马之风。”此地豪奢,明清牛市更是名品一条街,集高档用品于一市。调研团队在网上找到民国时期的牛市旧照,并与现在正进行的楼盘开发实景进行了今昔对比。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被后人遗忘,团队小伙伴走进悠长的小巷,与土著老人亲切交谈,老人摇扇娓娓道来社会变迁,通过口述史,同学们知晓了长乐街临淮而建的桥的历史。老人指出集庆路与长乐街交叉口处以前有一座拱桥,青砖铺成,有3个桥洞。后来集庆路拓宽,桥改造了两回,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老人还回忆说,50年前的秦淮河水很干净,那时长乐街坊邻居都用河水淘米洗菜;大热天里小孩子在河水里游泳嬉戏,大人们坐在河边纳凉聊天,非常热闹。只可惜,那时江南小巷的光景如今随着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渐无踪影,只留给后人遐想空间。
随后,实践团进入小百花巷和大百花巷,由于这里在明代时是城南花卉集市,名叫“采花市”故此小巷因功用而得名。文献记载小百花巷有一口逾八百年的古井,几经问询巷中居民,知晓古井在一户居民家中。清末文字改革运动的积极推行者程先甲的旧居也深隐在小百花巷,程先生笔名百花仙子,就由居于百花巷而得名。途中同学们经过与小百花巷相临的煤灰堆巷,煤灰堆得名源自姓梅的大户人家失火,被火烧了变成废墟的故事,谐音“煤灰堆”。
与小百花巷相连的便是璇子巷,所谓“璇,美玉也”,璇子巷古代玉器雕琢加工聚集地。接下来队员们穿过赫赫的中华门,前往了金陵三大寺之一——大报恩寺,大报恩寺历史悠久,上溯史书可知其为南方第一座佛教寺庙,作为曾经的佛教中心,下辖百寺。前身为东吴赤乌年间建造的建初寺、阿育王塔。后于历代有过数次更名,最终成型于明朱棣时,“报恩”二字出于朱棣对父母的爱重与纪念。后毁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今世人所见实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遗址。离开大报恩寺我们一路步行路经过扫帚街、白下路、长白街、建康路、甘露门、钓鱼台、甘露桥、船板巷、集庆路、洋珠巷,每至新巷,必驻足探寻地名由来。最后在原为明朝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别墅,王世贞、吴承恩等文人诗酒雅集之地白鹭洲公园结束了第一天的考察行程,王元老师征引《水经注》、《太平御览》文献,向大家作出解释此地与李太白笔下的“二水中分白鹭洲”之白鹭洲并非一处。
6月20日实践团抵达了明故宫遗址公园,今日明故宫恢弘不再,毁于宫火,唯有石础、石墩仅存。经过御道街前往午朝门、东华二门,城墙砖文字经岁月洗礼,颇多磨泐,仔细察看,有些刻字依稀可辨,实践团成员一一辨认,可见烧砖年份,制砖省份以及工人名字。所遇石碑,方孝孺“血溅石”,王元老师都会一一向同学们解读答疑,并带领大家识读刻写其上的繁体字,讲述靖难之役的史实以及方氏的忠贞气节。眼见为实,大家通过考察,初步认识了宫门规制。团队成员在地上的石砖上发现了刻字,路过的阿姨惊诧表示自己日日经过此地,但从未发现地上石砖藏有刻字。
下午我们去往五台山的先锋书店查考《首都计划》、《金陵古迹旧图考》文献时,偶遇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先生,在说明此次实践初衷与来意后,与钱先生进行了交谈并合影留念。
6月23日直奔红色地名——共青团路,由周畅同学为大家讲解此路修建及得名始末。随后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向烈士敬献鲜花表达哀思之后。进入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身为团支部书记的郑丹娜同学向我们介绍了邓中夏的英勇故事--“就算烧成灰,我也是共产党人”。在展馆中,随处可见为国捐躯的革命志士的手迹,隔着玻璃,抚摸他们曾经穿过的衣服,队员遥想着从未参与过的历史,对着无声黑白照片,重温一个个包涵热血与深情的故事,深深被他们的信念所震撼,为之落泪涟涟。
穿过南捕厅,抵达有金陵“九十九间半”之称的甘熙故居,这里同时也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荟萃了包括剪纸、纸鸢、画葫芦和做花灯在内的诸多非遗文化。在这里,徐元城同学为大家介绍了甘熙家族史以及与《金石录》的渊源。这一建筑群也是南京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典范,采用修旧如新策略保护原真性的同时在建筑周边加建翻新,又能综合利用,拓展功能。
6月24日实践团经过逸仙桥抵达梅园新村接受红色教育,忆往昔峥嵘岁月,并重温入团誓言。凝视着周恩来同志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参观南京无线电学校(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前身)的旧照,学生爱校情结被激发。之后前往毗卢寺、四象桥、常府街、三十四标、汉府街、古籍书店(中华书局旧址)、乌衣巷、桃叶渡,团队成员轮番展开地名文化小课堂。并且在对应的地方读诗应景,旨在让大家在故地旧址抚今追昔,引发与诗人实现深入文化现场中的共鸣。
地名虽小,却记录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承载着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每每看到一个路标或者建筑物实践团队就会翻阅典籍查找其背后的故事,并阅读讲解给团队其他小伙伴听。实践结束后,大家将所见所闻拍摄成微电影以作记录。
挖掘有历史故事的地名进行基于文献考索的实地调研走访,团队成员了解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南京地名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更加热爱这座充满过去、包孕未来的城市。
文/王元 宋雨洁
图/戴世成 周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