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新课标 “育见”新未来——郜城四小新课标学习研讨活动(二)
回归到日常的教学,落地到每一日的备课,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学习新课标呢?该从哪些方面关注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后续应该怎样做呢?学习中,老师们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修订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思路、修订过程、方案和课标的主要变化、本次改革的重点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学习。
与会代表进行了研讨发言,大家纷纷表示新课标是正确引领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标杆,是一线教学人员的指挥棒,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向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依据新课标提前学习,反复琢磨,找准定位,提质增效。
教师研讨
王鹤腾老师:
阅读2022年的新课标,留下了印象很深的词语:核心素养和语文学习任务群。今天的新课标我浅谈了一下语文学习任务群,如有不当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语文学习任务群表面上是一个新词,其实在我们部编版的语文书中有所体现,我们的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衔接性,每一单元都有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每单元的课文编排都有相关性。根据新课标,我们五年级组在第七单元尝试了单元教学,按照了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模式进行学习,给我们的感受是更清晰了然。
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单元预习课,首先引领着孩子们根据单元导读页明白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然后学习了本单元三篇课文的生字词,读了本单元优美而富有代表性的句子并了解了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正贴合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任务。 然后是精读引领课和略读实践课根据目标,组文阅读,学生能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即体会景物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贴合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任务。整本书的阅读贴合了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但这类课型我只接触过一点网上的资料,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慢慢开始吧。
首次尝试,还有很多的不足,一因习惯,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大胆的放手和改变,还容易啰嗦,一开始明明一课时的任务,我用了两课时才能完成,然后想起集体备课时李校长所说,废话少说,不贪多学有所得,慢慢有了进步,开始一课时的任务用一节课多一点了。
总体来说,根据语文学习任务群来单元教学,真的很不错,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也轻松。
谢超杰老师:
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三、课程设置“艺术在一~九年级开设,其中一~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和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的理解。
一、我们学校开设的各种社团活动就是很好体现了新课标的内容,让学生去学习音乐上的律动美,美术上的线条美,体育课上的运力美等,这个“美”并不是我们简单意义上理解的那个指美术狭义上的美,而是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一点点的提升。如上网课期间我们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水门桥》电影,欣赏齐白石先生的《虾》,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增加了影视和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都是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像我们这一次竞赛试卷上面的题就是很好的向新课标倾斜的事例;
1、四年级语文试卷上的第八题“人体里最多的成分是:a脂肪b水c糖分d血液,这个就涉及到一些生物上面的知识,下一题“以下哪种东西是用沙制作的?a玻璃杯b不锈钢勺c没有d第塑料叉子”,这就涉及到我们的个化学元素硅”。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次在语文试卷上见到这样的题。第九题,“你想对刚从太空回来的王丽萍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啊?”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时时关注我们国家大事,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
2、五年级的试卷,有这样一道题;读句子,猜人物,有一个句子是猜孙悟空的,但这个学生写的是“六耳猕猴”,我也和马葳老师两个讨论了,到底对不对呢?首先是这位学生肯定是看了影视作品《西游记》里面的《真假美猴王》这一集。老师通过这位学生的答案,我们也搜索了一些相关内容,也学到了:孙悟空不是六耳猕猴,而是灵明石猴这属于“混世四猴”的一种,其它两种是通背猿猴和赤尻马猴。
我想如果不是这位学生,自己也很难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像这样的知识在试卷上考,学生们也愿意学,学习主动性也高,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了,日积月累,学生们的知识面也就宽广。为之后的学习道路做了很好的铺垫。我们在践行新课标要求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在今年9月份开始实施的新课标就增加了“让孩子学煮饭,休家电,种菜,剪纸”等等,增加了一些劳动实践课,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新课标的地方,是孩子们做的,也更是我们老师做的。
二、课程标准里面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内容“能感知常用汉字行、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要求每天的语文课上要有十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像在我们学校书写了一些甲骨文,这就与我们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谋而合了。
郑珊珊老师: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一二年级阅读与鉴赏部分增加了“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和“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低年级段孩子的阅读量。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暑期学校展开的教师培训课程中,李校长就曾告诉大家目前高考题中,不但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类题目占比较高,其它科目考察阅读理解能力的题目也在增加,所以我们更应该从低年级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孩子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对孩子自身的学识、修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增加阅读量有利于提高低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对题目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与数学老师沟通交流后发现,阅读能力对数学应用类题目的理解影响较大。增加阅读量,不仅对语文的学习有帮助,对数学学习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小学课文相对简单,课本同步出现的字,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的需求,孩子可以通过课后加大阅读进行补充,学校推出的以文带文刚好可以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目前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沉迷手机、电视,孩子喜欢用电子产品打发无聊、空闲的时间。倘若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乐趣、汲取营养,孩子们将会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低年级的孩子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首先让他们爱上阅读。
这一版课标修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第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第四,增强了指导性。第五,加强了学段衔接。对于新课标的解读我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相信在学校的带领下,在与各位老师的不断研讨交流中,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
陈亚老师: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总的目标里面,在每个学段里{阅读与鉴赏}里面都新增了: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稀罕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篇50篇(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
1、让孩子们学会阅读有关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短文,认识图文中相关的汉字,感受美好亲情;学习运用文明礼貌语语言,与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交流沟通,学会感恩。
2、阅读有关学校生活的短文,认识图文中相关的汉字;学习与同学、老师文明沟通;乐于分享学校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热爱学习,热爱学校。没有阅读量,语文素养是上不去;有了阅读量,稍微点拨一下,语文素养就上去了。阅读最好的时间是小学,通过整本书阅读,磨磨性子,教给一定的读书方法,有一个相对自由的书单,不要规定太多要求太多,对学生提出各种阅读要求任务,不要过分地把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以致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用点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可以了。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就拿我们这次期中考试写话中的一个题材来说吧。让孩子们写出给他们做核酸的叔叔和阿姨的长得什么样子?让孩子们学会观察,把人物外貌特征、动作,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浅近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不仅训练了孩子的观察能,还训练了孩子们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可是孩子们在写阿姨给他们做核酸是拿着棉棒往嘴里沾唾液时,不知道用什么词语还表达,有的学生干脆就用我们的方言,所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4、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丛书,让孩子们提高了自己的阅读量。在阅读中去体会文化的自信,把语言运用到学习中去,思维能力更活跃,审美创造出奇迹来。就像李校长说的“核心素养就是课程的DNA”让我们在工作中去摸索,在实践中来提高。
田琳琳老师:
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说说对新课标中感触比较深的几个方面:
一、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标中对阅读的一个重要要求。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四年级的学生们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和概括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认为这个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方面需要老师借助典型的课文进行方法教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类似的文章进行方法的巩固,所以从本单元教学开始,就利用好“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标对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一点在“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中都有体现。口语表达是学生综合素养中很重要的部分,有利于孩子未来适应社会。那么在“口语交际”课堂上,我们应该更加精心地设计课堂内容,创设情境让孩子愿意主动发言,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学习汉字
以往的识字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和书写生字。新课标“识字与写字”中,提高了要求: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果孩子们能够从小产生对汉字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那么他们会从心底产生对我们文化的自豪感。其实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初步自学生字的能力,结合我课堂上的一个案例来看,学生能够结合词语的意义基本说出这个字读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那么,以后的识字教学,我就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让他们来“教学”生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汉字的热情,使他们养成主动识字、探索汉字的好习惯。
以上几点,是新课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我也会在教学中按照要求实践和改进。
张雅老师: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核心素养这四个字。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核心素养的内涵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要,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如果今天下雨,我们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朗诵关于雨的古诗词,感受意境。如果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我们就和学生一起唱二十四节气歌,当然,这也是我们老师一直在做的,我在讲课过程中发现,涉及到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学生就会有很精彩的表现,他们对李白的了解非常深刻。尤其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他们不但感兴趣,而且不学习新课就能讲出故事,四年级的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我们一二三年级的老师引导的好。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小学期间要大量阅读,这也是最好的阅读时间,阅读量上不去就学不好语文,我们需要带着学生去阅读,给学生阅读时间,与学生一起总结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学习任务群,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在真实情境中用语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如李校长所说,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的DNA,我们以后要加强学习,多读多悟。
李舒平老师: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各位老师各抒己见,也让我对语文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印象最深的是,2022版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这说明语文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感觉想要学好语文就应该多积累、多熏陶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我现在的学生对于这种文学素养的挑高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趁我们小学阶段,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孩子们诵读传统文化知识,努力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对于文化自信里提出的“关注和参与文化生活”,我发现,我们的孩子对时事的关注少之又少,就拿5.12日来说,大部分同学知道是国际护士节,但却不知道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更不用说这个特殊的日子是汶川14周年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孩子对我们历史关注度的缺失。在以后的工作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孩子对此方面的关注,真正做到关注和参与文化生活。
在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中,关于课程标准第五点提出“加强学段衔接,注重有效衔接”。在这一点,我们一年级组开会研究,总结出几点,可以更好地帮助刚入学的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首先,要明确的是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差异,这会导致孩子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使其不能快速地融入集体生活。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这几点:学习环境的变化、课堂形式的变化、师生关系的变化和行为规范的变化。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定,针对这几点变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书本文具个人物品收拾完毕。注意听上课的两次铃声,第一次是提前两分钟的预备铃,第二次是正式的上课铃。
养成正确的做些姿势。我们有些孩子提前学会了认字、写字,但往往忽略了正确的坐写姿势。先入为主的坏习惯形成了,就很难纠正,而且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所以,在教授孩子读书写字前先对孩子进行系统的读写姿势要求。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尊师重教,不顶撞老师,见到老师要问好。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不迟到,不早退。
学会认真倾听,不打断老师讲课。
保证自己在校的人身安全。不在走廊打闹追逐,上下厕所做到三人成列。
做自己情绪的小主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说脏话,不乱动手。 以上几点,帮助孩子顺利解决好过渡和衔接。让我们的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活动最后,李涛校长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的DNA,人的发展其实就是核心素养的发展,课程标准深剖起来有三层,一是知识内容的标准,二是活动内容的标准,三就是学业质量的标准。知识内容就是输入端,教学活动就是加工端,学生的学业质量就是输出端。课程有着育人的功能,我们要研透标准,打造大语文教学的有效学习课堂,让我们的教育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