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与笋——赣州市赣县区阳埠中心小学
立冬后,树叶渐黄,树木萧索,天气也愈发清冷,有一种东西,却在深山的泥土里悄悄地生长-冬笋。忙碌了一年的农民此时恰好完成了秋收,正是爷爷最开心的时光,因为到了挖笋的时候。要是在以前,他定会浑身充满力量,面带微笑,左手拿着笋锹,右手一扬,说“:走!挖笋去!”
冬笋是立冬前后由楠竹的地下茎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笋质幼嫩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美誉。因尚未出土,故而挖笋需要技巧。爷爷挖笋挖了一辈子,总结出了挖笋的经验,他告诉我:挖笋的技巧就在“观林、识土、看锹、闻味”八字之间。首先竹叶少而枯黄的竹林,冬笋少;反之,竹叶繁茂而呈墨绿色,竹笋肯定多,此谓之观林。“识土”就是用笋锹拨开荆棘,掰开土层上的枯枝败叶,看到小土墩、小裂缝,用笋锹轻轻插入,通过笋锹与不同物体接触时的震动、声音、感觉来判定是不是冬笋。如果是竹笋,轻触笋壳会有弹性,刺入笋体,手中会有触感。此中力道、感觉必须拿捏精准,轻则接触不到笋体,重责刺烂竹笋,造成浪费。只有挖笋功夫臻于上境的老师傅才能只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就能很快找到竹笋,一般挖笋人还要做“看锹”、“闻味”。“看锹”是笋锹在土层中接触到竹鞭、树根以后,要通过看笋锹上所余留的残渣,判定是树根还是竹笋,笋锹锹尖残留如果是黑色,那多半是树根,如果锹尖湿润、带有白色残渣、笋毛,加上闻到锹尖有笋味,那必是竹笋无疑!
自我挖笋入门以来,爷爷就再三嘱咐我:挖笋人要对大山竹林心怀感恩和敬畏,如果笋锹刺的是竹鞭、树根,要赶紧收回,避免对山林造成伤害。如果竹鞭、树根影响竹笋的采挖,宁愿不要竹笋,定不能斩断竹鞭、树根。爷爷还说:挖笋是个苦力活,光会方法不行,需要耐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背着干粮,拿着笋锹,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越荆棘,斫榛莽”。更还需要耐心、勤奋,因为只有弯着腰驼着背一次次把笋锹探入泥土,才能带来新的希望!
挖笋有讲究,卖笋也有门道。爷爷常常把挖来的笋放进陶罐,用蛇皮袋封口,上面再加木盖,防止冬笋走失水分,影响口感。待到陶罐装满,再用柴刀掰掉笋上的泥土,砍掉笋根,剥去发黑的笋壳,这对于笋的重量来说是十去其三。我每次看到,都深深地觉得可惜。每次砍笋根,他都要亲自操刀,怕我砍根砍得不干净,剥壳剥得不彻底,怕我以次充好、浑水摸鱼。他常常一遍砍笋根,一遍说“:挖笋虽然辛苦,但是我们挖笋人讲良心。”所以,爷爷的笋,每次都能卖个好价钱。
今年的立冬又过了,挖笋人已经开始进山,可是爷爷将近90高龄,虽然身体还算健朗,但终不能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每次看到人们满载而归,他都叹息年华已逝。我看他如此,每次挖到竹笋,都像他从前那样放进陶罐,待放满陶罐,隆重邀请他去砍笋根,再陪他去集市出售。
山中的竹子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但一代代的挖笋人却始终如一!(作者:黄建生)
责编:张涛
统筹:曾裕忠
审核:王联福
投稿邮箱:JX_JYJ868788@126.com
江西事业部热线:0791-8639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