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后”学校中层干部的行思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一位“90后”学校中层干部的行思录

2022-08-10 15:20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59861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贵阳市第十中学  钟飞

我来自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的一所县域公办普通高中,是一位“标准”而又“走样”了的九零后。标准是因为自己的确出生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1991年),走样是因为如今“小腹便便”,“聪明绝顶”的我看上去怎么都不像是一位九零后。我从2016年起通过组织任命,参与学校管理,担任学校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期间有一年跨县域交流任中学语文教师和挂职副校长(协助分管德育)的工作经历,从2021年起至今任高中语文教师、学校办公室副主任。  

实践是检验一名中层干部从一般走向卓越的重要标准。一位学校中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成长史,必然就是其实践和精神的成长史。我们学校的校长对干部要求有一句口头禅:“干部,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随着年岁逐增,慢慢体悟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发现其实一所学校的中层干部之所以往往是学校教职工中佼佼者的秘密,就在一个“干”字上。所谓“知易行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地坚信知行合一,久久为功。

同行眼中的佼佼者

2016年5月,我担任学校团委书记时第一次承担组织学校高三年级18岁学生的成人礼活动,学校非常重视,邀请了省、市、区各级领导,还邀请了当时全区的中学团委书记现场观摩,整个活动筹备中我既当编剧又当导演,还客串主持、兼活动道具、写所有人的发言稿,还进行舞台布置,背景、音乐制作等,因为自己当时初任中层干部,组织协调能力较差,整个活动简直是一条龙的服务。我记得那次活动主题是感恩、责任和青年人的使命,主要是希望通过活动让学校十八岁的学生学会感恩父母、老师、学校,学会担当家国责任。至今清楚地记得活动过程中我念着自己前一晚写的每一句主持词,几乎是和参加活动的所有学生、家长一起几度哽咽,活动自然也获得了参与者的高度评价。活动结束后,我累到瘫软在舞台上,说不出话来,得到学校和参加活动的各级领导的肯定后,突然一种莫名的情绪让自己热泪盈眶,那个瞬间我感觉这场活动不光是属于那些18岁孩子的成人礼,同时也是属于我个人迟来的成人礼。

就这样,从那以后,在团委书记工作岗位上,我的工作开始在市、区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组织学校参评获得了一个省级示范学校的集体荣誉、一个市级优秀共青团组织的集体荣誉,2017年个人也被组织推荐成为了全市共青团代表大会代表,2018年获得了省级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

渐渐地,我开始成为了一些同事口中所谓的佼佼者,潜力股、优秀青年。同事们对我的称呼也慢慢地从“小钟老师”“钟老师”变成了“钟书记”“钟主任”。  
您看,群众的眼睛从来都是雪亮的。用坚持不懈的实践,脚踏实地的付出,“做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的‘猛将’”;“做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的‘干将’”;“做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的‘闯将’”。以敢为人先,“先干一步”的实践,实现了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双向认同,学校中层干部就真正成为了同行眼中的佼佼者、优秀者,成为了真正的干部。

孤往冥索的孤勇者

党的群众路线宝贵经验也告诉我们,作为党的干部要深入群众。但是怎么深入群众,深入到什么程度,这个恐怕是所有学校中层干部都会面临的一个困扰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有人说,干群关系是一所学校或一个单位的人际关系的风向标。如何沟通上下、衔接左右的确是一个学校中层干部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一些学校干部平时与一线教师表面上打成一片,整天甜哥哥、蜜姐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左右逢源,可是一到期末绩效核算、晋级晋岗、评优评先等涉及教师利益分配工作开展的时候,我看到过太多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本来一向左右逢源的干部变得孤立无援。

工作实践中我还看到一种《红楼梦》中王熙凤式的学校中层管理干部,自身管理能力很强,但恃才傲物,甚至傲人,他们在处理上下级关系时总是对上一套,对下一套,两面三刀,上下通吃。和上面两类干部不同,他们既不走群众路线,也不走领导路线,好像自成一派,对上看起来虚怀若谷,对下却常常狐假虎威,他们往往只艳羡和看到王熙凤短暂的在一些场合的风光无限,却不懂得深思她长远的、终章的凄惨之结局。

处于这样一些实践的乱象、怪象之中,我也常常反思,对号入座,自己属于哪一类中层干部,或者自己想要做怎样的中层干部,自己应该怎样正确地处理和协调好上下级关系,想来想去我始终找不到明确和让自己信服的答案,只有一种直观感觉,6年多的中层干部岗位工作经历,让我常常有一种无法与人言说的孤独和感伤,是鲁迅先生那种“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是李太白那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感伤。在“群众路线”和“领导路线”的反复彷徨中,怎么也找不到“相看两不厌”的平衡。沉溺和淹没在这样一些问题之中,常常有《孤勇者》中唱的那种“孤身走暗巷”之感,我在深思中层干部的角色功能时,常常有盲人摸象一样的孤往冥索之感,在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中偶尔摸到大象的鼻子,偶尔摸到腿,偶尔摸到尾巴,最终“象”变无相,反复经历内心的否定之否定,怀疑之怀疑。孔子说:“四十不惑”,着急得自己有时希望赶紧滚到四十岁的年龄。

既然实践层面找不到答案的东西,恐怕还得去理论认识层面找找。毕竟,认识先于改造。想来想去只想到古人说的大公无私、无欲则刚、君子慎独这12个字。

大公才能无私

教育管理之所以成为一个专业,在于现代学校管理的繁复性和系统性。孔子门人三千,贤者七十二,无疑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优秀的教育者。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常常对他那种,“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教育画面心生向往。但有时我奇思怪想,如果孔子在今天,他还能不能成为至圣先师?当年他既是校长又是中层干部还是一线老师,教育管理上没有今天我上面讲的那些烦恼和疑惑,这是官学和私学的很大区别。

现代学校的公益性和事业性以及精细的社会化分工,决定了现代学校的繁复性和系统性。学校中层干部夹在一线老师和学校领导之间,既是管理参与者又是服务者,既是学校政策、领导意图的中转站,还是政策、意图的执行者,既当所谓的干部又做一线的老师。作为现代教育者,我之所以常常羡慕孔子,因为他的教育管理服务对象只是学生,他没有同事、更没有领导,是P TO P、点对点式的管理,而现代学校中层干部的教育管理对象不光是学生,还有一帮“专业技术人员”。一所学校的校长有校长资格证,教师有教师资格证,连学生都有学生证,都算得上是“专业人士”,可是夹在中间的中层干部却从没有任何资格证。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现代管理学的一条金科玉律,中层干部在工作上既要上传下达,还要执行验收,还要过程管理,更多时候还要充当沟通学校领导与一线教师的润滑剂和桥梁纽带,在繁复的现代学校教育管理系统中,这些都构成了现代学校中层干部生存、工作之难的原因。

学校中层干部的身份尴尬和生存之难,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印证和说服自己是否专业的一纸凭证,也不仅仅是管理服务对象的繁复,更重要的考验是学校中层干部在具体角色扮演中如何处理好公与私,权与利的关系。

无欲则刚,君子慎独

现代学校的公益性和官学性质决定了“大公无私”是学校中层干部管理、处事的重要原则。应该说这既是我六年多中层干部经历的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中层干部的所有工作必须秉持一颗公心去做,这样方能免于在一线教师和领导之间变得孤立无援,两头不讨好,总受夹板气。切割好干部角色的权与利,摒弃“官本位”思想,重新认识和定位中层干部的身份角色,用服务意识做好学校领导的参谋助手,当好一线教师排忧解难的知心朋友,才是学校中层干部的生存之道,才能真正做到大公无私。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有一段有意思的描述,人与人之间:“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著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中层干部的桥梁纽带角色,注定了他永远不可能与学校一线老师和学校领导都保持亲密无间,为避免“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痛苦,他永远只能选择做那只孤独带刺的刺猬。

人是讲感情的动物,学校中层干部也不例外。如何在上级学校领导与一线教师之间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感,是考验一个中层干部的重要智慧。保持这种距离而又让自己刚强不屈的良方,首先是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山之成其大,海之成其深,恰恰在其懂得不争之争,无私的前提是对个人欲望的控制。毕竟,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公私分明才能公而忘私,无私方能服众,服众才可能推动工作开展。作为中层干部,在学校里,面对那些深谙世事,眼睛雪亮的知识分子,你只有在利益上和谁都不是朋友,才有可能在工作上和谁都是朋友。每一个中层干部都必须要有“孤身走暗巷”的孤勇,尽管可能显得残酷和冷清,但我还是不愿意选择不要那种貌合神离的亲密。

学校中层干部是学校管理中重要的润滑剂和桥梁纽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的中坚力量,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闯将、猛将、干将。领导、师生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机械繁复、鸡毛蒜皮是我们的工作常态。权力不大,责任不小;工作不少,朋友不多;加班不少,绩效不多......关键还常常不讨好,我们时而是老师眼中的君子,时而是领导口中的小人,时而是学校矛盾的灭火队、消防员,时而是错误决策的背锅侠,时而被领导当枪使,时而被老师骂祖宗......

可能每一个学校中层干部都有过“老子不伺候了”的想法,有过“你是什么玩意儿”的内心独白,有过“你算什么领导”的愤懑。六年多的中层干部经历,现在回想,仿佛让自己31岁的生命体验变得那么多姿多彩而又消耗巨大,即便已是“年轻的老干部”,仍然坚守着这个岗位。不管是不是别人眼中的佼佼者,仍然还在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鞭策自己;仍然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求自己;仍然用“距离产生的美”旋转于学校老师和领导之间,享受着那份属于每一位学校中层干部的孤勇。六年之行,故事算不得精彩,经历更当不得经验,六年之思,认识算不得思想,想法更当不了理想。

期待着,下一年,不知道会不会有“七年之痒”。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