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293):《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王集镇中心小学 夏冰冰
读了《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受益良多,李镇西老师从教育过程中的细节出发,思考如何做一名老师,如何做一名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们应当给孩子爱的教育,真正地关心爱护孩子们。爱是教育的基础,而爱又建立在理解之上。我们要充分地理解学生。但在实际的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我们往往并不能够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因为我们总是站在大人的立场角度看问题,总是带有身为教师的严肃。童心是师爱的源泉告诉我们最为教师也要保持一颗童心,与学生做朋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小学教师来说,保持一颗童心尤为重要。
小学生思想不成熟,一些行为在成人眼中十分不可思议,我们总拿着大人的思想去衡量学生的行为,对学生严厉批评。而保持一颗童心,就能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学生成为朋友,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李镇西老师对于后进生有很大的耐心。对后进生的教育可以说是让每个教师头疼的难题。作为老师,我们努力传播知识,希望看到每位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希望看到每位学生的进步,而对于后进生,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觉得无论花费多少心思,无论费了多少口舌,也许对方始终无动于衷,或者些微的进步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当人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收获的时候,失力感充斥全身,人们总是倾向于放弃了。
后进生的教育是个大难题,对于后进生,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爱,保持一颗童心,给学生更多的爱。有时候想一想,后进生的不尽人意,会不会也有老师问题?面对那么对的学生,教师总有很对压力,老师的精力有限,很难做到给所有学生同等的关心,那么这个时候,老师对于后进生学习上的关注相对来说就不多了。面对不同的学生,老师的态度会不会有所不同?当同样的问题放在一个优等生和一个学困生身上,老师的态度都能始终一样吗?我们对于后进生,学困生,会不会因为自己的片面观点给予对方区别对待,导致本就对学习没有多少信心的后进生对于学生有更多的惧怕呢?这样的行为最终只会导致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弱的两极分化。我想,教师也应当多多反思自己,给后进生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回顾这本书,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我想一名老师能担当起“最好”二字的赞扬,他不仅是有爱心有童心的,他一定是在教育的道路上闪闪发光的,一定是有着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问题上有想法,有见解,有经验有方法。面对什么样的突发事件都能够轻松化解的。但我想,除了这些特质,最好的教师一定是衷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为人师表为乐,潜心投入教育事业,从教育中寻找快乐的。
在入职的一年来,我收看了许多教师的讲座,认识了诸多优秀的教师前辈。他们每个人都个性鲜明,但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们身上传达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干一行爱一行,并且从这一行中发现乐趣,从而生出为这个行业贡献自己的豪迈之情。
做最好的老师不是空头口号,努力的成长需要坚定的付出,成长隐藏在一次次教案的打磨中,蕴藏在一次次公开课的绞尽脑汁的设计中。那么成长的过程必然是辛苦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冥冥之中一直走在成长的道路上,只是有些人是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地向前进发,有些人被动的被推着走,还有些人在原地徘徊,停滞不前。可想而知,三种不同的成长态度,将会达成什么样不同的结果。
那么既然我们生来就在成长的道路上,为何不积极地向前进发呢?满怀期待力求把每件事做到最好,不负自己,不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