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能力建设
王立非 滕延江
2022年4月,在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支持下,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应急语言服务建设步入规范化、体系化与标准化的快车道。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以高校为主,共有29所高校、协会和企业参加。服务团成立具有政策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2020] 30号)提出“建立语言服务机制,建设国家语言志愿服务队伍。”《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国发 [2021] 36号)提出,“提升应急救援人员的多言多语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力量建设专业化应急语言服务队伍。”
一、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主要任务
根据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三年工作规划,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按照“平时备急,急时不急”的工作总思路,面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国家其他重要领域的急需事项,有重点、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手语、盲文、外国语言文字等服务,大幅度提升我国的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和水平。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坚持“日常建设”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原则,为国家储备相关领域人才资源,提升国家应急语言能力。“日常建设”主要围绕应急语言服务调查研究、队伍建设、资源建设、技术研发、产品建设、规范标准建设、专业骨干培训、社会宣传教育等非应急状态方面开展建设工作。“应急处置” 主要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协助克服语言障碍,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手语、盲文、外国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应急语言服务工作。
二、加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培训
(一)应急语言服务团面临的挑战
国家应急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业务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也给培训提出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志愿者不熟悉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一些具体条例。语言服务从来不只是语言间的转换问题,会涉及具体的政策、操作流程、防疫规定及最新的措施等细节问题,志愿者需要时刻关注最新防疫政策,努力做到心中有数。(2)部分志愿者缺乏应急管理知识,不知晓有关的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工作,导致志愿者在面对服务对象时信心不足。(3)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的权利与义务缺少基本的认知,不懂得基本的操作规范,伦理常识及从业标准,从而导致服务不规范、随意性强的情况时有发生。(4)志愿者缺少专业术语、专业领域知识:当遇到一些传染病、医学类术语时不得不求职于医护人员,造成救援效率低下。(5)志愿者对于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了解较少:跨文化应急沟通能力不足,难以开展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
(二)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培训内容
建议采用必修培训模块与选修培训模块结合,通识培训与专业领域培训协同,构建分场景、分群体的内容体系。
必修模块包含以下六个部分内容:(1)语言服务规范:了解语言服务流程、服务标准,了解语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服务范围、服务时限等。(2)技术技能:应急语言服务需要各种技术支持能力,提高救援效率,机器译后编辑能力,现场数据统计能力、制图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宣传海报绘制能力,多模态产品创作能力,整合数据资源的能力等。(3)政策法律法规:应急语言服务需要志愿者通晓基本的法律法规,既包括中国的相关法律,也包括国际组织机构的特定法律法规文件,如《世界人权宣言》《国际人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十四五”应急管理标准化发展计划》等各级各类政策法规文件。也包括服务地区相关的临时条例及政府发布的公告等内容。(4)应急管理知识:包括应急管理理论、应急预案、应急传播、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能力等内容,如,熟悉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分级标准、预警色彩标识,以及危机周期等事项。(5)志愿服务条例:熟悉志愿服务的权利与义务、质量考核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化解服务中的争端与纠纷。重点做好应急语言服务中的伦理培训,保守在志愿服务中获悉的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者依法受保护的其他信息,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人格尊严等。(6)心理咨询(抚慰):应急语言服务考验志愿者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抚慰)培训一方面有助于志愿者对服务对象心理安抚,开展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帮助他们渡过危难,克服恐惧、焦躁及各种不安的症状。另一方面,对于志愿者本人而言,心理抚慰也有利于自身舒缓压力,维护、调适自己的身心健康。
选修模块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1)语言模块:志愿者掌握特定方言、民族语言、外语以及手语等语言类型,熟悉专业术语的表达方式,适应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2)文化模块:深入学习探索、熟悉不同国家或地域文化的风俗习惯、表达方式、禁忌用语,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中外文化习俗。(3)场景模块:针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类型、不同专业领域,开展有的放矢的语言服务。领域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应急语言服务必不可少的内容。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及传染病防护知识,分场景业务培训有利于打造专家型的应急语言人才储备资源制度。(4)群体模块:应急语言服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群体的业务培训。志愿者需要学会如何进行灾前的社区调查工作,了解社区人员构成,可能的语言(语种)需求,知晓如何开展灾前预防教育,宣传推广防灾救灾知识,建立与社区居民的信任关系。
(三)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培训方法
培训方式上,根据服务团的性质及其运作机制,我们建议采用成员自我培训与专家授课相结合,自我测试与现场测评相补充,人才培养与培训相融合,小组专题培训与现场实践并重的培训方式,增强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培训效果。
2022年是我国应急语言服务的元年,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成立和志愿者培训工作也应提上议事日程。我们建议利用现有的服务团成员单位,建设好一批国家级应急语言教育培训基地:(1)以现有高校为主体,树立服务团的品牌力与影响力,逐步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语言支持力量,助力提升政府的形象。(2)建立应急语言服务团成员单位的准入及动态淘汰机制,确保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质量。(3)加强对应急志愿服务团的指导和规范,尽早出台应急语言志愿服务胜任力及评价体系指标,应急语言服务志愿服务者认证体系,不断提升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鲁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