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交流|陆瑞臻:用教学数学的方法践行语文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所遵循的基本程序为:创境导学——自主探究(集中讲解)——明理内化——应用拓展。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遵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从自主探究(集中讲解)到明理内化及应用拓展,实现了主体实践作用的最大化发挥。从数学课堂中知识能力形成的结果来看,知识的可实践性、规律的可表述性、能力的可检测性也得到了体现,课堂时效性不言而喻。
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是否能够用教学数学的方法来践行?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指导我们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数学教学的视角来分析,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蕴涵于知识理解和能力掌握的过程中,也必然存在可表述性、可实践性和可检测性。
一、教学设计构思
以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为例,单元主题是“人物品质”,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
以精读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落实以上语文要素,只要抓住核心问题“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这两个关键问题就可以进行教学。从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开始,开展对人物的立体认知。而后面的问题: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则成了品质学习的副产品,在完成核心问题的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集中思考就可以完成。
当然,这只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完成人物品质的学习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式:在具体事件的场景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能够品味人物的性格。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打开略读课文《黄继光》,通过快速默读,紧扣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思考一下,文中的主人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此环节的设计,即完成了由明理内化到应用拓展的全过程,实现了学习方法后的总结和运用,达到了当堂学习、当堂训练的目的。较之于常规课堂教师的满堂讲解,课下的大篇幅作业,实现了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课堂可视化,关注主体能力形成过程不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余作业负担,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同时,结合教材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设计,也实现了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用方法的目的,与教材编写者设计精加略课文的思路完全一致,具有推广意义。
二、单元应用拓展
本单元的另一篇略读课文是《挑山工》,前两篇均为伟人品格,《挑山工》则为无名英雄。如果在精加略的教学中把它设计为略读内容,则可以用伟人品格和英雄无名主题。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白,伟人品格固然值得赞颂,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也同样值得称道。接着继续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从品读语言、行为、表情开始,感悟人物的品质与精神,也实现了当堂学习、当堂训练的目的,指向规律的可表述性,并通过当堂训练来检测掌握规律后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其他目标落实
至于说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特点的应用目标要求,则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渗透。
比如:识字目标的落实。依据课标要求,在中年级段逐步渗透自主识字理念,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依托字群或语境理解生字的含义,并积极尝试组词和说话、写话,固化理解,使识用结合,较之孤立的识字,具有更高的课堂效能。
而习作教学方法的学习,习作意识的渗透,则需要在品析课文,学习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品格与感受人物精神的过程中加以强调,并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片段习作的应用加以实践性催化,使学生的品析、理解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由品析到理解的能力就在增强,由理解到习作思维的习作意识就在增强,由应用意识到应用能力的实践能力也在渐进提升。
而本年级需要持续加强的语文概括能力、明晰事件前因后果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因为在前期的语文单元要素中有所要求,并在具体教学中加以落实,所以本单元的教学中只起持续温固的作用,让学生在常规阅读中进行概括梳理和交流即可。
四、可操作性分析
语文教学强调的实践性,一定要落实在课堂上,不能是教师讲理论指导,学生学理论然后课余实践。教学的过程永远离不开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更离不开学用结合实践性转化。课堂中学用结合的过程就是实践性转化的黄金时间和黄金状态,较之于课后练习、课后批阅、课后辅导,学生由知识、规律掌握到运用规律形成能力的过程更直接、直观,更利于教师进行课堂诊断与指导。
所以,用教学数学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促进课堂的学练结合,切实提高了知识、规律、方法的转化率,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其实,很多语文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总结了一套教学方法,就是数学思维的应用,就是模式。无论什么模式,都不是万能的,真正要学好语文还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践行语文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