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院三下乡:邑庙旧存惜字迹 再探文风促乡风
(中国校园在线 8月24日讯)苏州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重镇”,向来有着“尊文重教”的社会风俗,并演化出“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苏州的历史上曾有大量与惜字相关的遗迹,如用以焚化字纸的惜字炉、宣扬惜字观念的惜字社等等。
响应乡村振兴,弘扬优秀文化,挖掘文化资源,助力乡风建设, 8月23日,泰州学院“‘敬惜字纸’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苏州城隍庙、碑刻博物馆和苏州图书馆,开展现存惜字炉与明清碑刻文献的查找工作。队员们相继发现了清代官方颁布的敬惜字纸碑与民间“惜字社”的相关记载,有利于丰富团队的文献储备。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在探讨“惜字宝库”形制。
苏州城隍庙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主要供奉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团队在苏州城隍庙接连寻找到两座修缮之后保存较为完整的惜字库。一座位于太岁殿外,高2.5米,贴于墙体,呈轴对称设计,歇山顶,出烟口被巧妙地设计于垂脊上,在洞口上方刻有“寶庫”二字,意味着字纸是针对的文化瑰宝。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观察“惜字宝库”隐藏的排烟系统
另一座位于城隍殿前,高2.5米,轴对称设计,庑殿顶,暗出烟口隐藏于瓦片之间。
在初步搜集相关的建筑数据、核对文献记载之后,队员们又与庙中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了解到这两座“宝库”现在仍在投入使用,但功能发生改变,不再专用于字纸的焚烧,而移为庙中的焚帛烧香炉使用。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与工作人员交流。
“早识书文代结绳,流传千古气薰蒸。”文化的脚步在中华大地上从未停歇,“敬惜字纸”正是代表了那颗炎黄子孙独有的传承守护中华文明的“尊重、敬畏”之心。接下来,队员们将进一步开拓“敬惜字纸”的寻“根”之旅地图,用实际行动书写乡风文明建设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