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绒花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频道

采访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绒花的前世今生

2022-08-25 11:39

来源:东南大学 | 张蔚然_5300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南京民谣曰:“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簪花习俗,古来有之。鲜花虽然美丽,但也存在花期短、易凋谢等问题,同时又受季节影响,不可常年取得。于是人们便用生蚕丝与铜丝仿制成鲜花模样取而代之,称之为绒花。

 

过去,每逢喜事三节(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中秋),妇女儿童都要戴绒花。绒花,谐音“荣华”,寓意富贵吉祥。它是人们生活中用以祈福的装饰符号,体现出古老的东方文明对于美和幸福的不懈追求这一核心内容。


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的变化,老手艺人的逐渐离去和后继无人等因素影响,南京绒花几经波折,一度淡出人们生活。近年来,受到《延禧攻略》、《锦心似玉》等剧爆火的影响,绒花这项非遗文化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我们采访到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先生,讲述他与绒花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故事。

1973赵树宪先生从初中学校毕业。当时是“文革”末期,由于恢复国民经济、出口换取外汇的需要,周总理号召发展工艺美术,包括绒花厂在内的工艺美术行业异常火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赵树宪被分配进绒花工厂工作。他的师傅是大名鼎鼎的周家凤先生。从刚开始的做“花条”到后期的“打尖”、“打传花”,整道工序都被赵树宪学习了一遍,他逐渐爱上了这项需要细心精心去打造的花的事业,这也为他以后的绒花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好景不长,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之后,工艺美术开始衰退,赵树宪离开当时的南京人造花总厂。

长年伏案令赵树宪颈椎劳损,年岁渐长使他的视力大不如前。但他对绒花的挚爱丝毫没减。他想收徒,但深知绒花工艺繁复,学习周期长,产量少,回报利润较低,生存压力大,鲜少有年轻人能够耐得住性子坚守这门技艺。庄子曰:“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止其尽也。”绒花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依托传承人自身而存在。赵树宪也曾担忧日后南京城中无人再做绒花,绒花会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


随着传统文化复兴浪潮兴起,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上日程。南京民俗博物馆通过征集传统绒花作品、调查采访绒花老艺人、搜集南京绒花的文字资料等方式对绒花工艺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此外,还为赵树宪成立了绒花工作室。

 

2018年,《延禧攻略》播出,剧中演员所戴的传统的绒花制品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了电视剧的“流量”加持,赵树宪工作室的绒花订单猛增,工期一度排到了半年之后。更是有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

 

在延续传统造型的绒花制品之外,赵树宪也在逐步做出新的尝试:把绒花元素融入高奢品牌之中。与爱马仕、帕尔玛之水等进行了跨界合作,中西合璧,异质互补,相得益彰,以绒花永不凋谢的特性契合女性对于芳华永驻的追求,他还与国际知名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合作,制作“绒花若雪”高级礼服,形成了一系列极具当代设计感的视觉审美装饰产品。


听完赵老的一席话,我们感触良多。南京绒花的研创设计需与时代结合。在不丢失传统工艺本质精髓的前提下,加入时代潮流产品和设计的创新元素,赋予绒花更符合现代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创作出符合当下时代需求的产品,才能够有市场、有需求、有前景,从而为南京绒花在当代社会的文化赓续创造新的生机。

 

冯骥才说过,“非遗”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灵魂,是全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文化的精神根基。南京绒花是连结过去与现在的文化载体、极具视觉审美价值的生活符号载体,其价值不只是古老技艺的传承,更是历史性、美学性的文化记忆,蕴含着旧时人们所特有的风俗习惯与审美创造。

 

而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它、喜欢它、 使用它,在使用中传承,才能续写新时代的南京绒花故事。

 

(图片为山河东南实践队摄于南京民俗馆)

 

作者:东南大学山河东南实践团 陈宇新

【责任编辑:张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