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艺体中学闯出了一条个性化特色化教育发展新路
位于成都双流新城西侧的彭镇,杨柳依依,槐香缕缕,文脉源远流长。千年前,曾有书香门第影响于世的刘沅在此创立了槐轩门派,清中叶著名学者彭端淑在此开坛讲学。如今,在这里,一所四川高中教育新星,散发光彩,艺体特色办学模式熠熠生辉。赓续文脉精神,润泽代代学子,学校紧扣新时代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务本扬长,适性育人,构建特色育人模式,成功闯出了一条个性化办学、特色化发展之路,在全省和全国产生了较大的辐射影响力和改革示范效应。这就是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
秋天,在这个美丽的,收获的季节,我们来到了艺体中学,见到了校长石东华,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感受着他的教育情怀,以及学校的卓越发展历程。
一、因势发力,开启艺体特色教育发展新路
话题始于学校的转型。艺体中学始建于1958年,1996年,学校立足自身实际和地域特色,坚持特色发展、适性育人,开始突破普通高中“文考高考”套路,向艺体特色高中办学转型。
2008年,在学校办学转型面临发展困境之时,石东华从县教育局中教科科长调任艺体中学校长。怀着对教育的独特情怀,加上此前中和中学3年副校长、正兴中学5年校长特别是3年中教科科长的经历,他对艺体中学的发展有了自身的思考。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石东华在校长寄语中如是写道:我们用专业发掘学生的特点,用特长开启学生的智慧,用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致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人长才成功。
任职之际,他根据多元智能和适应性教育理论,尊重学生差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确立起“一人一长一卓越”育人理念,并作为办学灵魂、行为指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
以适性教育思想引领,他提出了“全面发展有特长,人格健全有品位”的育人目标和“让学生有前途、让家庭有希望、让教师有尊严、让学校有品质、让教育有美誉——全国一流特色中学”办学目标。
二 、构建课程,铺就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
2021年10月,双流艺体中学作为全国两所典型案例代表(四川省唯一一所)受邀在第二届全国高品质学校建设研讨会上分享高品质办学经验。研讨会上,石东华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因为他对“差异发展 课程统领 文专融合 艺塑人生”这一艺体特色教育新路的生动诠释,很好地彰显了他的教育智慧与艺术。
(一)德育课程:以美育德,培育引航生命的道德生长力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石东华发现艺体学生个性张扬、爱好突出、喜欢表现、渴望认同,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行为习惯偏差。在石东华看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根本,因此,他提出“以美育德,德美共育。”的德育思想。
根据学生特点,尊重个体差异,注重潜能开发,坚持多元评价,践行以美育德,将美育精神植根道德教育活动,确定了培育语言美、形象美、行为美、心灵美---“四美”艺体学子的德育目标。以学科融入、主题教育、综合实践、生活体验四大德育课程为抓手,构建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分层递进的德育路径。
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向善尚美、积极阳光、充满自信、爱国奋进的青春样态,形成了“唯美、唯实、唯是”的艺体中学特有的校园风气,培育了引航生命成长的道德生长力。
(二)文化课程:以文润人,筑牢学生发展的素质基石
进入艺体中学的孩子,一般来说,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之,与纯文化学生相比,专业课学习占据了部分文化课学习时间,因此,如何高效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具有艺体特色的文化课教学,一直是石东华思考的问题。
凭借着对艺体办学的思考,石东华采取因材施教的文化教育举措,分专业统筹规划。根据艺考生的文考要求,科学取舍教材内容,形成整合教材。如:分年级创新开发了学生发展课程《做最好的自己》《指向素养的学科学历案》《寒暑假学习实践课程》等系列教材。科学研制 “三化”方案。制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班本化,班本课程生本化”实施方案,科学编制各学科“学期课程纲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开发个性化校本课程。实践“135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突出“前置学习中发现问题”“课堂教学中聚焦核心问题”“评价反馈中进阶问题”。以学科大概念为线索研制基于课程标准的大单元学历案,精准实施教学。实现文化奠基,以文润人。
(三)艺体课程:以美化人,铸就生命成长的个性品质
艺术、体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艺体中学而言,更是如此。学校优化艺体课程结构。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各种艺体定向选修课程,通过组建艺体社团,举办校园艺术节、全校运动会、学生专场音乐会、学生画展和摄影展等活动,多渠道搭建艺体实践舞台。优化艺体教学模式。坚持“以艺启智,以美化人”教学策略,实施分层分类走班的教学模式。以“艺术知识的传播,艺术作品的鉴赏,艺体活动的实践创造,艺体技能的掌握提升”为目标,变革课堂教学形态。完善艺体课程评价体系。学校建构了过程性、基础性、发展性评价机制,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实践性评价与创新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统一的课程评价策略,充分挖掘学生的艺体潜能,奠定终身发展的个性品质,
“艺体中学,之所以能为怀揣艺术梦想的学生们插上腾飞的翅膀,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且成熟完善的文专融合模式。”石东华说,这也是许多兄弟学校来校学习交流的重要内容。
学校以“三年一盘棋”思想统筹“文化”与“艺体”教学计划、课时分配,设置各年级教学管理策略和培养目标,形成艺术特色教育课程和教学组织模式。2018年,学校申报的省级重点课题《特色高中文化+艺体融合课程的实践研究——以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为例》,现已成功结题。
三、强化师资,为艺体特色教育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30多年的教育经验,使石东华非常认同一句话:名师出高徒。在提升教师这一点上,针对艺体中学教师队伍的具体情况,石东华可谓下了大力气。
学校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切实保障教师权益,以学校提炼出的独特精神——“敢为人先、甘于奉献、团结协作、追求卓越”激发教师发展创造。
公招选优、高校引优、区外招优、考核录优,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引进教师,均衡搭配文化与专业教师,优化队伍结构。探索创新教师发展模式,学校为不同层级的教师“量身设计”发展模式,形成“四级四维”专业发展之路,畅通教师专业成长通道。推出邀请专家来校讲学、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实地考察学习等系列措施,依托省、市、区级名师工作室“石东华名师工作室”“陈双音乐名师工作室”“廖洪森名师工作室”“张志勇名师工作室”等,发挥名优教师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培养骨干教师群体。实施“青蓝工程” “青年教师研究会”“班主任教研团队” 等系列动作,依托分层分类分岗培训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队伍。在一系列的举措下,学校师资力量日渐雄厚,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释放办学活力和创造力,彰显教育品质和特色
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立意高远,踏实笃行,经过数年的综合实践,学校教育质量突飞猛进,教育特色日益彰显,办学品质显著提升。近三年,学生高考成绩屡创新高,本科上线率高达94%,位列全省同类学校前列。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学科竞赛、体育比赛、文艺创作成绩显著。近三年获国家级奖励70余人次、省级奖励50余人次、市级奖励230余人次。学生艺术团队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200余项,获全国第十三届中学合唱节“银奖,校园剧《最美的画卷》、舞蹈《卓玛的心愿》、合唱《沂蒙山歌》获省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先后获四川省青少年排球比赛一等奖,成都市综合运动会武术比赛、田径传统校锦标赛、篮球锦标赛等多个一等奖。
学校连年被成都市教育局评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优秀学校”,“普通高中艺术体育办学特色突出学校”。先后获 “全国美术教育改革实验示范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全国文明校园”“四川省教育先进集体”“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等称号。
学校影响力、辐射力不断增强,先后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多所高校结为友好交流学校,国内一线画家、音乐家定期到校培训指导。先后在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现场交流会、四川省学校体育艺术区域整体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四川省高中校长培训会、成都市高中工作会、双流区校长培训会上作经验交流。对成都市青白江城厢中学、崇州蜀城中学、甘孜州康南民族高级中学、巴中市高级中学等多所学校帮扶指导,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对口帮扶先进集体”。在双流区域内建立小学-初中-高中艺体教育联盟。先后有河北邯郸中学、南充十中、绵阳实验中学、重庆北碚区政协、锦江区教育局、遂宁市教育局等100余所学校及教育部门来校参观学习,达成了艺体优质教育资源的发散与共享。
欣见年岁大变化,此处风光大不同。如今漫步艺体中学校园,青槐夹道、古树参天、红绿相映、建筑和谐。这里不仅拥有四川省中学规模最大、功能齐备的美术楼、音乐楼,还有即将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综合楼、学生食堂等,形成集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生态性浑然一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面对这些,石东华倍感欣慰,但他引领学校前进的脚步,却依然未停息。在交流中,我们发现,他总是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前瞻意识,高瞻远瞩地思考着学校未来的发展。
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石东华说,新时代普通高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艺体中学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守正创新,以“立足四川定坐标,面向全国谋未来”为工作方向,努力将学校办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质卓越、活力四射的全国一流特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