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熠熠发光的红色精神
通讯员:杨傲雪 岑志南
7月炎夏,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赴云南昆明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走访十处红色革命旧址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了聂耳故居、闻一多故居等革命先辈的故居后,我们学习到了如何更好地保护名人故居、发扬红色示范效应,也了解到了革命先辈们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帮助祖国繁荣复兴。在学习革命史的同时对革命旧居的保护措施与操作有了进一步地体会。
- 红色歌声绵绵不绝
平静宁和——这是我们步入聂耳故居的最大感受。聂耳故居是一栋传统的昆明“一颗印”式房屋,早些年用于开商铺。团队成员于中午到达,午后斜斜的阳光打在木制建筑上,大街小巷的嘈杂声被隔绝地很远很远,我们得以安静地探索这个聂耳诞生,接受艺术熏陶,并走上革命道路的故居。
光绪三十年,聂耳的父母亲从玉溪来昆谋生,租住于此开了一个小医馆,取名“成春堂”。1912年2月14日,聂耳在此降生。这也就是我们参观调研的聂耳故居,至今故居中还保留着大量的聂耳幼年居住痕迹。
(团队成员到达聂耳故居)
聂耳一生从未进过音乐院校,但是凭借他过人的天赋与勤奋,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创作了30多首有高度艺术水平和鲜明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新中国成立后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因此,聂耳被大众誉为“人民音乐家”。
(团队成员参观学习)
然而天妒英才,《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同年,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游泳时不幸身亡。按照聂耳的心愿,家人决定让聂耳安息在他心爱的昆明西山上。自此,这位人民音乐家一直在这五百里滇池之畔,静静注视着沧海桑田,静静地聆听着国歌一代一代的传唱。
(团队成员参观学习)
- 文人风骨永世流传
在调研完西南联大后,团队成员到达了闻一多先生的故居。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就想到了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在调研完故居后,团队成员都对这句话深表认同。
(团队成员到达闻一多故居)
初入故居,映入眼帘的就是长篇竖直的《最后一次演讲》。这是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在演讲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也代表了闻一多的决心。
(《最后一次的演讲》)
1938年,39岁的闻一多从长沙抵昆,举家迁居到司家营。1941年10月初,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在司家营成立,闻一多奉命任中国文学部主任。这个地方也就成为闻一多朱自清二人的住所,开辟在了这座一颗印建筑的二楼。在此居住期间,闻一多、朱自清两人一边指导研究生学习一边继续学术研究。每周来回步行30多公里,到城里的西南联大上课,风雨无阻,往来三年。
闻一多的故居在后人看来,不只是一处简单的居所,更是一种精神的代表。那种为国为民担忧之精神、那种不为险阻的精神,在时代的洗涤下依旧闪闪发光。
(团队成员参观调研)
- 枪杆子里出政权
昆明朱德旧居纪念馆由平面展览和场景复原两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560平方米。朱德旧居见证了朱德从一个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重要转折,见证了朱德同志执着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所体现的坚定信仰,具有较强参观学习意义。
(团队成员达到朱德旧居)
昆明朱德旧居纪念馆陈列展览,由平面展览和场景复原两个部分组成。根据朱德当时居住的情景,下院四合院建筑内分别复原了堂屋、会客厅、书房、餐厅等场景。
(纪念馆下院建筑)
而上院建筑则是平面展览,以朱德在云南的革命生涯为主要内容,通过图片和文字再现了朱德在云南求学和参加辛亥革命重九起义、护国战争等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夺取政权的烽火岁月中,朱德的名字与毛泽东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回溯党的历史时不能不追念这位刚毅而又慈祥的老前辈。我们现在所享受的安宁,是当初的革命前辈用真实的血泪换得的。
总的来说,优秀的前辈们凭借自己的能力推动中国的革命与解放事业,我辈青年也应发挥自身所能,为祖国的发展繁荣尽一份力,让革命的薪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