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遗迹保护面面观
通讯员:岑志南 周丹
七月之际,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赴云南昆明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走访十处红色革命旧址进行了调研。在走访调研过程中,我们资讯了相关红色遗迹的工作人员、了解了国家关于遗迹保护的一系列政策。同时,我们还制作与发放了相关遗迹保护问卷,统计了大众关于红色遗迹保护的态度,形成了这份关于红色遗迹保护的面面观。
- 政策视角
昆明的红色遗迹与红色文化教育紧密连接,从宏观政策上来讲,政府积极推动红色遗迹的修复与红色教育的发展。在我们调研过程中,景区都有较为明显的红色文化学习路径。如闻一多故居中积极热心的志愿者、抗战胜利纪念堂中认真讲解的工作人员、资料丰富详实的展品······都有助于参观者通过红色遗迹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体悟红色精神。
(闻一多故居中的志愿者)
(纪念堂中的工作人员)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是由一个又一个红色遗迹串联起来的。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历史因传统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追寻红色足迹、保护红色遗迹,我们不但可以真切感受那一段段壮怀激烈的峥嵘岁月,而且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将红色遗迹与红色教育紧密相连,更是有助于红色文化广泛充分地传播。
- 遗迹视角
在调研参观红色遗迹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向相关工作人员资讯与对比各个遗迹后,我们发现了部分旧址导览设计较为呆板,单一化、同质化倾向较重。我们对导览设计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即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设计逻辑的贯通性和沉浸体验的引导性。
在表现形式上,诸如云南省抗战胜利纪念馆、起义纪念馆等地主要以图文为主,辅以少量实物,表现形式较为单一;较好的范例为朱德故居,在历史场景还原之余,配以雕塑、油画等艺术作品表现红色历史,多处兼有有声图书等相得益彰。
(朱德故居的雕塑)
在设计逻辑上,实践团所去纪念馆都缺乏路线引导,多场馆的红色旧址(如陆军讲武堂)也未呈现给观者各场馆之间明显的逻辑联系,大部分场馆都只以简单的主题并列式划分。
(讲武堂呈列)
在沉浸体验上,多处旧址都是“被动”等待观者,而陆军讲武堂则主动安排卫兵定时排演,主动安排各场馆讲解人员,主动带领观者回顾历史。在后续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参观者多数缺乏相关历史知识储备,场馆主动安排演出、讲解能更好帮助参观者弥补历史知识空白,更好体会红色历史文化。
(讲武堂的卫兵排演)
从红色遗迹自身出发,应增加遗迹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多种展览方式丰富展览内容;在设计逻辑上加强贯通性与逻辑性,使参观者能更加流畅地参观遗迹;最后,则应用真人引导与灵活地展览设计,形成沉浸式体验效果。
- 大众视角
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还制作了大众关于红色遗迹保护的线上问卷,在参访过程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邀请参观者填写。
(线上问卷)
受访者们多数认为,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学习红色文化是可有可无的,这反映出大众对红色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意愿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期望的了解方式与常见的了解渠道来看,实地参观红色景点和课堂书本学习成为同学们最认同的了解红色文化的方式。而从期望了解红色文化的具体途径来看,电视报道、短视频平台和书籍刊物都得到了较大的支持。这反映出同学们大部分有从各种渠道了解红色文化的意愿,但会更希望以更创新和深刻的方式了解红色文化,寓教于乐,而不是刻板地知识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