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项目化实践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并强调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育人导向作用,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新时代劳动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该如何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热爱劳动?济南市燕柳小学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核心要义,以项目化课程推进劳动教育,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围绕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赋能学生全面成长!
一、深度项目融合:凸显劳动教育时代新特点
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特征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要求我们调整对劳动教育形式和内涵的认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劳动教育要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为此,济南市燕柳小学精准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把“项目化学习”作为驱动学生深度参与、探索学校高质量劳动课程的关键点。
从价值基础定位,劳动教育与项目化学习的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都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目标达成过程中,劳动教育与项目化学习呈现出许多共性特征,如真实性、情境性、实践性、探究性等。学校把二者融合,以真实问题驱动,根据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内化劳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聚焦知识架构,关联学科知识体系,让劳动探究更具深度化,使劳动教育成为行为、认知、情感、意志等的高度融合、协调统一,劳动教育体现时代要义!
二、多维体系构建:开发劳动教育校本新课程
在传统劳动教育中,单一、统一的劳动任务,学生一般是被动参与,按要求按部就班的完成。学生不能按照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欠缺自主选择的机会、主动探索的意识,自主探索、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同时,劳动教育在教材上缺乏课程标准的指引和系统规划,学科渗透劳动教育欠缺。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劳动教育要扎实落地需要系统构建劳动课程体系,科学设置有层次的劳动教育内容。为此,燕柳小学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发了“劳动•创造•幸福”项目化课程,对劳动教育内容、活动、形态、方式等进行课程固化,改进了劳动教育随意、零散、浅层的状态,建构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内外衔接、上下有序、点面结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劳动中研究、在劳动中创造,培养有创造力的现代劳动者。
“劳动•创造•幸福”项目课程贯穿六个年级,研究六个维度:①劳动 • 职业 • 装配;②劳动 • 创新 • 方法;③劳动 • 工程 • 设计;④劳动 • 材料 •工具;⑤劳动 • 安全 • 保护;⑥劳动 • 环保 • 科学。通过123个与劳动有关的项目活动,面向真实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真实的劳动问题、现象,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劳动工具、方法、安全、设计,在探究中分析成因、设计器物、改进方法,使学生所知、所做、所想的劳动知识、方法、行动之间互相思考、联系和融合,在实践探究和主题研究中解读劳动的深刻涵义。
三、真实问题驱动:探索劳动教育育人新样态
(一)劳动动机:发现需求,确定项目
劳动动机是引发劳动行为的内部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劳动动机,教师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劳动问题出发,发现生活中的劳动需求,从而分析需求、确定项目,以契合劳动需求的项目,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鞋带容易散怎么办?洗完的羽绒服不蓬松怎么办?家中无人时,植物没人浇水怎么办?……发现需要是解决问题的起步与关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劳动问题——思考“谁?有什么需要?我发现了什么?”,对问题进行思维加工,从而确定一个有意义且可行的项目。
例如,在清洁卫生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抹布使用久了经常会有味道。为此,师生以“抹布为什么会变味儿”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从材质、环境、卫生、清洁、方法等方面进行小组互动、协商,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使问题更加具体化。
(二)劳动策划:信息收集,构思方案
针对核心问题,师生通过多种方法,如小调查、小访谈、小考察、小搜索等,有方向地进行信息收集。以“如何系鞋带不会散?”项目为例,学生调查、汇总多种系鞋带的方法,分析各方法的分解步骤、优点缺点、难点演示,通过信息分享和合作分析,明确系鞋带快速、紧实、简单的要求,进而再反复实验,寻求最优解决方案。
劳动项目的解决方案可用文字、图样等进行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获取理清思路,促进设计优化,为实现物化成果提供更多选择。比如:“设计‘神奇’的边角扫帚”项目,学生从占空小、除死角两个需求对扫帚的整体结构、造型进行讨论,确立设计定位,继而对扫帚的形状、转弯方式进行调整,自主设计、绘制样图,围绕可行性、实用性等指标,进行展示、投票、评定,甄选最佳方案。
(三)劳动探究:学科融合,实物创制
丰富、有趣的劳动项目,跨学科的融入了科学、数学、美术、道德与去治、地理等学科内容,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经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工具、工艺、材料,开展实践操作。大家通过小研究、小制作、小发明等方式,将劳动知识、技能、方法相结合,设计制作满足劳动需求的工具、改进提高劳动效率的方法,将问题解决过程或问题解决后产生的变化用可视化的成果进行呈现。在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树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精神。
例如,在“设计一座海绵校园”项目中,学生用保温板、泡沫箱、报纸、EVA板、雪弗板、石膏粉、水景膏做装饰,采用红外传感器作为控制开关来控制水循环系统。大家分工合作,合理选择工具、材料,融合木工、电子、编程等传统与现代的劳动技术元素,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由旁观者、参与者到创造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提升了劳动精神、创新意识。
在“如何制作一款环保清洁剂”项目中,师生聚焦驱动问题,融合综合实践、科学、数学、语文、美术多个学科,将难点问题合理分解。“清洁剂各成分的作用”(科学)、“清洁剂中各原料调配比例”(数学)、“可否用画图方式直观表现清洁原理”(美术)“怎样设计产品标签,使产品和标签相得益彰”(综合实践)……项目打破传统教学常规,活动形式灵活多变。在讲解“清洁剂的清洁原理”这一环节,涉及到了物理、化学等知识,仅靠语言、文字进行抽象逻辑的讲解,学生无法内化理解这一难点。为此,师生变“话”为“画”?抛开语言逻辑的限制,画出清洁过程,进行原理思考。大家各画己见,表现形式丰富、直观、简便、清晰,清洁原理一目了然,跃然纸上,伙伴间分享兴趣盎然。
(四)劳动优化:测试改进,迭代完善
劳动项目成果的试用、测试、优化能帮助学生能够精确发现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进行改进,不断更新设计与制作,提升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的转变。例如,在进行“如何制作一款环保清洁剂”项目后期,进入“产品推广与测试”环节,学生化身销售人员,进行班级推介会,向全班展示配方,小组间交换试用,测试去污效果,进行产品的比较、分析和优化设计,改良配方,完成设计迭代,最终完成清洁作品。
(五)劳动展示:成果分享,品味成长
探究后,同学们用思维导图、小演讲、小设计、小制作等各种生动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学校公众号还开辟专栏,推送劳动项目,既体现了学生们在自主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成果,也个性化地显现了项目化学习的过程。孩子们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起初,孩子们觉得劳动可能就是扫扫地、洗洗碗,但通过这个学习项目,他们发现了劳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的内涵是积极上进,是小主人要承担的一份家庭责任。”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改变,带给了家长、老师太多的感触和惊喜。同时,劳动项目活动突出劳动过程中对学生研究性与创造性能力的引导与培养,使学生善于思考和沟通,通过劳动分工与协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最终实现劳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四、动态过程评价:唤醒劳动教育长效新动因
学校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创新具有导向性、即时性、激励性、强化性的“劳动银行”评价模式,记录、引导和促进学生劳动行为、态度、实效,有效解决了劳动教育“用什么评、怎样评、如何反馈再激励”的重难点,使劳动评价体系自身结构与特征富时代特色。
设立“劳动银行”,凸显劳动评价的校本化与时代性。学校设立“劳动成长储蓄银行”,将学校、家庭、社区评价相结合,搭建起系统的评价模型,将劳动评价制度转化为学生乐于参与活动规则,引导评价高效、有序、持久地开展。
印制“小主人存折”,实现评价体系的网络化与层次化。学生一人一“账户”,人人都是“银行”小“储户”。作为教育激励的记录册,“小主人存折”记录学生劳动项目探究点滴,有效将各项劳动评价串联起来,使评价系统网络化、层次化。
发行流通“阳光币”,注重评价方式的即时性与综合性。活动中以“阳光币”作为“小目标导向”,“收入”涵盖劳动态度、劳动行动、劳动成效等各方面,参与态度、合作意识、活动实效等会即时折算成“阳光币”计入“存折”。“阳光币”的“支出”作为集中性综合评价方式多元。如:将“阳光币”的积累数量,积累的“劳动财富”更作为班级、师生评优评先主要依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活动参与情况,评选表彰“劳动项目研究小博士”“劳动小能手”“劳动小标兵”“劳动小模范”,并举办劳动项目成果展示、生活技能比赛,将劳动评价进一步转化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规则、知行合一的评价引导。
劳动教育的开展要着眼于学生未来之发展,社会未来之需求。济南市燕柳小学通过劳动教育的项目化实施,加强了劳动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创新实践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彰显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使劳动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最鲜亮的底色,劳动教育开展初心达成!
撰稿人:山东省济南市燕柳小学 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