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育家陶行知研究》阅读心得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行知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育家陶行知研究》阅读心得

2022-09-02 17:18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0698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作者:吴刚)
“教育者立人立校,教育家为国为民”,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倾其一生心血致力于近代中国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他独立的教育探索、执着的教育追求、强烈的平民关怀、真诚的奉献精神,是中国教育人永恒的精神财富。行知先生胸中有教育之大境界,只有入其境才能亲之、信之。

  • 不惧贫穷患难,执着教育追求

从平民教育到国难教育,他用教育实践诠释着“知行合一”的精神;从直面困难到承受压力,他用“与患难搏斗为乐”来演绎看破生死,乐而忘苦的乐观态度;从杜威理论到生活教育,他用“尊师不唯师”展示教育家探真理、求真知的魄力。
面对百年不遇的世界之大变革,中国教育正面临着重大的考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名教育人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一线教育的管理者和实践者,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我们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有了先进的硬件配备,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我们的教育仍然没有发展成为我们理想的样子?是的,我们缺少了灵魂,缺少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我们不能把体制问题作为我们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借口;我们不能把考试作为我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理由。教育的阻力什么时代都有,教育无终点,教育的成功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实现的。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校践行“七彩阳光、和谐竞放”的育人理念,在开足、开齐、开好部颁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特色课程,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课程体系。目前我校初步实现了学生根据个体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为拓展教育资源,延展教育空间,我校将学校、社区、大学、企业资源有机结合。与云南白药公司合作建立云南省独一无二的中医药“本草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云南艺术学院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可参与、参观云南艺术学院的各级各类艺术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发的边疆,即使开辟精神”。在创造与开辟的道路上,我们只迈出了一小步。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将继承行知精神,继续执着于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 淡漠功名利禄,真诚无私奉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写照。他舍弃功名利禄,将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他克己奉教,倾囊办学,独自承受着困苦与艰难;他卖才助学,放下了个人的脸面,却抬起了中国教育的头颅。陶行知先生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感动中国2020给张桂梅老师的颁奖词写到:“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张桂梅老师用自己对教育的坚守和奉献,诠释着“为一事而来,终一世而去”的行知精神。
2018年7月1日,我校全体党员深入四川省大凉山深处的偏远山村小学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在大山深处,我们看到了一帮天真烂漫的孩子,眼神中都是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支撑学生们为梦想而奋发读书的就是一位位坚守乡村教育,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他们就是当代的“陶行知”,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张桂梅”。依稀记得在教师经验交流座谈的结尾,全体天娇党员庄重起身,向坚守乡村教育的老师们致敬的场景。那一刻,“无私奉献”再也不是一句口号,它换化成了精神的养料,润泽了每一个天娇党员的教育初心。
行知先生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春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传承陶行知的教育精神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创新、突破、甚至超越。让我们共同走在“学陶、师陶、研陶”的康庄大到上,认识陶行知、走近陶行知、最终走进陶行知。

【责任编辑:你猜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