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以下免进博物馆?维护权益不能以侵害他人为代价
当你在博物馆认真参观时,一旁的家长给他的孩子不停大声解说,孩子们不断地跑来跑去,你会不会感到不愉快呢?日前,何先生将自己的类似经历发到社交平台后,迅速引来了大量网友的共鸣,甚至有人提议“14岁以下免进博物馆”。
成年观展者希望能够获得安静的参观体验;但是亲子出于互动的需要,家长们会给孩子讲解,部分未成年人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矛盾由此产生。不过,“14岁以下免进博物馆”的提议,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具有教育和服务公众的属性,不同群体都应当得到平等的对待。未成年人也是社会中需要受到教育的主体。如果将未成年人拒之门外,看似保障了观展者的观展体验,却也损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除了特定类型的博物馆不适合低龄儿童参观而设置了观展者年龄的门槛,绝大多数博物馆的内容是普适的,而14岁以下的孩子并非都不能安静观展,这种“一刀切”的建议恐怕并不科学。
近期,因暑假中各种“熊孩子”事件导致的舆论争议颇多,伤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纠正,但儿童的基本权利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和维护。实际上,理性分析不难获知,真正影响观展秩序的并非是特定年龄段的孩子,而是在博物馆中干扰他人正常观展的行为。
加强未成年人的博物馆礼仪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一些家长对孩子用手摇晃展柜、在公共区域跑跳喧哗的做法视若无睹,还有一些家长更是不能以身作责。未成年人的心智还不成熟,不能时刻成熟而稳定地控制自己去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一味地排斥、责备,不如由家长、老师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让孩子们从小养成文明观展的习惯,学会自觉维护观展秩序,同时家长要对未成年人观展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必要约束,家长的监督带头作用更为重要。
对于面向公共开放的博物馆来说,有责任加强馆内引导,设置标语并由工作人员辅助,提示家长带领孩子文明观展。近年来,伴随博物馆教育的兴起,博物馆成为校外教育“第二课堂”。孩子们到博物馆中参观和学习,不仅能够巩固课堂知识,还可以增长课外知识。同时,博物馆也可以通过符合未成年人年龄特点的展览方式来唤起他们专注观展的兴趣。对于未成年人,我们不能将他们隔绝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而是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合力引导与教育,尊重他们的权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基。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作者 | 贾佳宁
设计|朱强
统筹|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