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金秋 放歌九月” 教师节特辑④
禚基娥
在湘西州特教学校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短短的一个月时间,结识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这个人的众多东西已融入自己的血液、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教学观念、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这段话语中,大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此人带给了他们怎样的影响和力量!

这个人就是来自济南特殊教育中心的禚基娥老师。这是湘西州民族特教学校宣传干事石兴林老师撰写的一段文字。故事要追溯到2018年8月禚基娥老师去湘西支教的那段岁月。得知湘西特教学校急需名师带动,禚基娥主动请缨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实践者。初到吉首市,她睡的被子是湿的,难以适应湘西湿热的气候;吃不了当地的辣,只能自己买工具做饭。还没来得及适应生活上的苦,学校又委以重任让她为名新晋教师培训。从9月2日接到任务,6日开始培训,禚基娥只有四天的准备时间。学校还没开学,在没有网络和资源的情况下,一切难题只能靠她一部手机勉强解决。四天四夜她准备了四百多张PPT;大约20万字的文字稿内容,每每熬夜到深夜两点。找不到讲座的思路就提醒自己静一静;睡不好觉头疼剧烈就坚持着……四天后她终于把9场讲座的内容准备完毕。

9月6日新教师培训开讲了,从师德师风建设到《专业发展》引领,从详实的《教案设计》到精美的《课件制作》,从如何《上好一堂课》到如何《听课评课说课》以及《如何进行班级管理》,每个专题讲座,观点鲜明,理念先进。她结合自己2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多次参加全国大赛的经验向在座的老师们娓娓道来。全程陪同听讲座的教育教学负责人纷纷感叹:“像这样送到家门口的精神大餐,是多么的难得和难忘啊!”。一周下来虽她的嗓子哑了,一说话就疼。但是当她看到年轻教师从不会写教案到最后他们能高水平的进行现场说课时,她欣慰的笑了。

可还没等她喘口气,另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接踵而至。学校几位骨干教师要代表学校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学校希望她能担任“指导教师”。于是,她开始进入课堂开展听评课活动,从教学案设计到课堂教学实况的每个细节,她都中肯的为老师们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被指导的老师纷纷感叹,受益匪浅,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学校越来越多老师都希望她能给他们指导一次课。支教结束,得知她要走时,全体领导老师自发的齐聚操场来为她送行。并为她送上“天下特教一家亲”的书法横幅。

这就是禚基娥老师工作情况的真实写照,别人支教,可以一览当地风景,而她无心留恋当地美景,只有奉献,只有工作,心里装满的永远是去支教的那份初心。

禚基娥老师从199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特教中心成了一名光荣的特教教师。23年来,她凭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特殊教育工作的无悔追求,在特殊教育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为这些残疾孩子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用画笔给这些残疾孩子描绘着一个个未来。任教高中二十余年,已将200多个听障学生送进了大学校门,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把他们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她的名字不仅仅在学生的经历和履历中不可抗拒的“出现过”,而更能一直温暖的“留存在”他们的生命和成长中。

“用心做教育,用爱为人师”是她从教以来一直奉行的座右铭。从参加工作开始,学生就成了禚基娥生活中最重要的人。2006年,学校调她到高中部担任高一至高三六个班的美术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她发现:每个残疾学生背后几乎都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看着家长把孩子交到她手上时的那份信任和渴望的眼神,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她所能,让这些残疾孩子成人成才。面对每周24节课、有时一天8节课的繁重教育教学任务,她十几年如一日,没因个人原因请过一天事假,没给学生耽误过一节课。2014年查出肾囊肿需要做手术,我也是把手术安排在十一假期,节后第一天就重返课堂。
不管何时,学生病了,她都亲自带着学生去医院治疗;学生御寒的衣服没带够,她就替学生买来棉衣;外地学生早来学校一天没人管,她就带学生回自己家住;每逢周末,她还经常带着学生们外出郊游、购物……她尽自己所能给学生“家”的温暖,爱的港湾。而对于自己的孩子,禚基娥却时常狠心舍下,儿子三岁时就学会了自己刷鞋,“没办法,工作忙起来真的顾不上他。”
她带学生开辟菜地,开展劳动教育;她带学生走出校园做公益,捡拾早餐垃圾,维持公交上车秩序,让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她不但教学生学会学习,更注重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她教过的学生也特别懂得感恩。禚基娥记得,有一次放学时,她刚出教学楼就看见一名男生在教学楼前等自己,手里拿着一把伞。“老师,中午的时候没下雨,所以你来学校时肯定没带伞,我给你送伞来了。”禚基娥说,类似令人感动的事情不胜枚举。或许是长期相处培养起来的那种亲情,孩子们即便离开学校后对这里仍充满感情和信任,“走出去的学生有的结婚后小两口闹矛盾,也回来找老师调解,真是拿老师当自己的妈妈。
因为她对学生的爱不是浮于表面,而是真爱。学生有困难,她总是尽心帮助,即使是毕了业也不遗余力。她带的第一届学生中,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考上了长春大学本科,可是父母已年迈多病,还有一个同样聋哑的姐姐,家庭非常困难,上大学的学费都是从银行贷的款。为了节省开支,上大学后,她一天只吃两顿饭,主要靠馒头咸菜充饥。当禚老师无意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山东卫视《惊喜》栏目,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解决了学生大学期间的所有学费和生活费。
学生们都特别感恩于她。2014年母亲节这一天,班上的14名学生特意跑到家中给她过节。家里空间虽小,可学生们即使站着吃饭也觉得非常开心。当学生说,“老师,我们能喊你一声妈妈吗?”听着学生们的肺腑之言,她的眼眶湿润了。
2009年,她所带的2006级那个所谓的“刺头”班级,被评为“市级优秀班集体,班中15个学生考上了14个,刷新了我校的高考记录。曾经的几个篮球特长生进了国家聋人篮球队和北京聋人篮球队,成为主力队员,成了我校的骄傲。2018年,她所带的第四届学生全部考上大学,升学率100%,本科升学率突破80%,再次刷新学校的高考记录。她就是那个学生心中不管周六周日永不下课的“老班”,“学生身边的好老师”,“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而被人看到的只是她的花环却不知每一份荣耀的背后都是付出和辛酸,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
作为工艺美术教研组组长,她勇于带领本组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把两次国陪的经验先后运用到工美教学实际中,并进行了专业教材的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和老师们一点一点地“抠”各高校的考纲、教材,五年内开发校本教材20余本,课题研究成果获得“济南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所带的工美教研组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组”。
作为高中阶段教育一名专业教师,她倍感责任与使命的重大。因为听障学生高考主要是美术方向,绘画成绩占总成绩的50—70%。为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她敢于攻坚,创出的美术教学模式在山东省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在全国教学大赛中获特等奖和多个一等奖;在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以及个性化教学方面走在教育前沿。主持的五项全国省市基课题顺利结题,多篇论文获一等奖并发表。
23年来,在特殊教育这块土地上,禚基娥老师没有豪言壮语,日将出已作,日落而未息,只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大爱无言,润物无声”的师德箴言,用爱和责任为残疾学生的一生导航。不忘初心,无私奉献,为听障学生有尊严地美好生活做出自己最大努力。
审核:政宣办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