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金秋 放歌九月” 教师节特辑⑥
工作十九年来,她不忘立德树人初心,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心从教、以爱育人,书写无声世界里的韶华诗篇。她尊重差异、多元融合,以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抓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领学生在诗词华章的浸润中修身立德,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扶志铸魂,培养听障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在教育教学中创造多个第一。

第一位被山东省教育厅选拔推荐,参与教育部经典诵读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的聋校教师;第一位在听障生中开展古诗吟诵教学实践,开发多套听障生古诗吟诵教学专用资源的聋校教师;第一位将听障语文古诗教学微课在全国中小学智慧教育展示中汇报的聋校教师;主持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成为全省首个在聋校开展古诗教学策略研究和吟诵教学法实践的课题。

十九年的教学路,她守终如始、躬亲实践、砥砺前行,先后获得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山东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济南市特殊教育优质课一等奖、济南市学科德育优质课一等奖、济南市“诵写讲”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济南市中华诵吟大赛一等奖、济南市班主任素质大赛一等奖等省、市级奖励30余项;全心全力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先后获得山东省听力残疾青少年才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济南市第十届残疾人汇演一等奖、创作奖、优秀指导教师、济南市经典诵吟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济南市中小学文化艺术节先进个人等几十项荣誉;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一等奖并在省、市期刊上发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价值的涵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有着很强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听障学生因听力受限,对事物理解和认知与健全学生相比,存在着述情困难和交流障碍,很多学生性格偏执、自私、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张岩牢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教育使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让青少年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坚持五育并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教育教学中以行实帮助听障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德,为他们融入社会夯实基础,努力为社会培养品德好、行为端、能力强的残而有为的青少年。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记忆最基本的载体,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张岩在教学实践中,试验探究听障生传统文化教学语言,开听障生吟诵教学实践之先,系统探索阶梯式、情景型教学模式,为省内各特殊教育学校执教公开课、示范课。主持编写“十三五”济南市教育规划课题《聋校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开发适合听障生学习特点的古诗文读本《温文尔雅》,带动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执教的课例《梅花》在全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网站上展播,并获济南市“迦陵杯”诗词讲解大赛一等奖,论文获济南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比赛一等奖。

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教学也要插上数字翅膀。作为学校“融合信息技术新型教育学模式示范校”实验组组长,张岩与组内老师开展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将传统文化课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特殊教育新型课堂模式与教学环境变革。积极探索基于学习终端的数字化学习新模式,搭建互联网+无障碍互动教学平台,自主开发的系列传统文化教学资源《跟我学诵读》,在全国“中小学智慧化教学交流活动”中公开展示,专题微课获山东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永远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守望者,是张岩最深沉的师德底色。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无论遭遇多少困难、艰险,她都牵着孩子们的手,以温暖、执着的心,引领孩子们走向更好的生活,她用自己的智慧、青春、热情,培育、塑造出一个个丰盈的生命个体。
“老师,同学们都回家了,爸爸妈妈为什么不来接我?”元旦那天,阳阳独自望着窗外,委屈的问,她多么盼望奇迹能发生,她的父母能出现在校门口,看着她孤独落寞的背影,张岩帮她擦掉了眼泪,买来了她爱吃的饭菜,陪她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做一个孩子的妈妈难,做14个孩子的妈妈更难,做14个听障孩子的妈妈是难上加难。十九年来,张岩冒着严寒酷暑跑遍了济阳、商河、章丘、济南的各个角落进行实地家访,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学生了详细的关爱帮扶计划,用独特的“情感唤醒秘籍”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唤醒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亲子之间浓浓的深情。
为孩子们送上我亲手制作的生日蛋糕;陪放假不能回家的学生吃一顿饭;节日活动中自制礼物给孩子们大大的惊喜;朝霞晚暮里和孩子在散步中进行贴心的交流;为每个孩子保守的一个小秘密;家访给孩子一个独家定制的成长回顾;给生病的孩子陪一次诊、喂一次药。为师先为母,融入点滴细节的“情感唤醒八个一”,让她和孩子们建立了亦师亦友亦母的亲密关系。
学生小婷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一次课外活动时不慎扭伤了膝盖,张岩抱起孩子迅速送往医院,医院里她推着100多公斤的病床楼上楼下地检查、治疗。小婷父亲是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比较拮据,看着孩子父亲无助的眼神,张岩默默垫付了医药费,孩子无法行动、如厕困难,她抱起小婷一点一点的走向厕所,豆大的汗水湿透衣背,那一刻她深知自己就是孩子的支撑。当她拖着灌了铅的双腿回到家中时,已近深夜11点,华灯阑珊、静夜如水,但张岩很欣慰,那天她有了一个新名字——“张妈妈”。
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孩子。通过分析学生成长背景,她发现很多家长不会手语,和孩子沟通有障碍。针对家长们现实困难,她和团队制作了50节“学中国手语 做智慧家长”系列微课,在校公众号定期推送,教授家长学习手语,让学生们回家做手语小老师,在手语学习互动中,增进了亲子感情,实现了“指尖传情”与“指尖留情”,使亲情在孩子成长中归位。
张岩在教学之外,十分注重学生日常成长中心智的锤炼与磨砺。开辟小园圃种瓜收菜,在劳动中收获喜悦;到山青世界进行体能训练和意志磨练;教听障学生主动帮扶视障同学,带学生干部看望同学做手术的家长,学会关爱他人;在解放阁开展一堂爱国主义教育,将个人的自立与民族的自强融为一体;分批带领学生,到校外学乘车、学购物、学点餐,掌握生活技能;红叶谷研学实践中,为游客宣讲环保倡议书;济南热电厂供暖社会调研中,关注社会发展。学生从不敢说话,到自信有礼的交谈,收获了他人的赞许和拥抱,展现出了残障青少年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让他们在别人的赞赏声中重拾了信心,为学生未来融入社会生活夯实了基础。
十九年光阴似水,在济南特殊教育中心这方热土,她适性而教、真情付出、潜心育人、以爱育爱,用母亲般的爱呵护着残缺的幼苗,用传统文化的雨露浸润着自闭的心灵,让每一位学生活得有光泽、有质感。她以立德为先,始终以培养“崇德、尚美、自强、进取”的残而有为的新时代好少年为目标,在她所带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一颗颗灿灿生辉的优秀青少年。有的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录取,在08奥运会的舞台上向世界演绎《千手观音》;有的获全国残疾人游泳比赛银牌,成为水中蛟龙;有的获得全国排舞公开赛冠军、全国首届排舞大课间展示大赛特等奖;有的获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银奖,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向全社会展现了昂扬向上的特教风采。她所带的班级连续八年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 2019年评为“济南市先进班集体”并于2020年“济南市优秀班主任”称号并于2022年获得“济南市最美教师”称号。
张老师说:“特殊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折翼的天使逆光飞翔,帮助一个个学生叩响生命的强音,是她一生的追求。”
审核:政宣办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