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金秋 放歌九月” 教师节特辑⑧
有人说,小的时候幸福是一件礼物——得到就觉得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成功后就会觉得幸福。她是一名扎根听障职业教育21年的专业课教师,她是一名深耕教育岗位20年的班主任,她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她对幸福的定义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和传递正能量。她21年如一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用心呵护着每一位学生,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她敏而好学,教学相长,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尊重。她将“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作为治班格言,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人”,成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她就是听障服装专业教师、班主任张海燕老师。

故事育人,做听障孩子的知心人
回想起2002年9月刚刚踏上班主任岗位时,她自认为非常得体地向学生讲授着应知应会,没想到却只是她一个人的“表演”——学生们全程没有任何回应,冷冷地打量着她,仿佛所讲的和他们完全没有关系。“这难道是他们给我的下马威吗?还是习惯性地躲避、不屑或者抗拒?”她既愤怒又着急:“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假如我被关在他们的心门之外,我该如何影响他们?又如何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呢?”回到办公室,她忍不住趴在办公桌上哭了。一个女生跑进来,关切地摇晃着她的肩膀:“老师,你为什么哭?你讲的那些,我们是真的不太懂……”她这时才恍然大悟:面对文化基础薄弱,理解力有限的他们,必须采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

她渐渐发现,学生对她充满了好奇。她的出身、学业、家庭、爱情等,他们都非常感兴趣。她索性不藏着掖着,一一讲给他们听。故事里有欢乐,也有哀愁;一双双真诚的眼睛热切地与她对视,他们认真地聆听,还不时地提出小疑问。讲到难过处,孩子们也跟着她哭了。她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难免经历一些挫折,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们一定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就这样一起哭,又一起笑,一颗颗心渐渐走到了一起。

她尝试着用讲故事的形式诠释教育的真谛,用鲜活、有趣的故事代替干巴巴的说教。她给孩子们讲过林清玄笔下的各类小人物的小故事,告诉他们要用最大的善意去对待整个世界;她给孩子们讲过每天能看到洛杉矶四点钟太阳的NBA篮球运动员科比的故事,让他们懂得用勤勉成就自己;她曾经给孩子们讲过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生命舞者廖智,告诉他们要在受挫时选择坚强……
在故事中,她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找回自信,重新定位自己的奋斗目标,使每一个孩子明白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如何在这条路上行走。多年之后,已工作的学生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张姐姐,在您的鼓励和引导下,我终于能自信地拥抱这世间美好。您就是我心中的太阳,永远都是!”生动的故事,帮她打开了学生紧闭的心门,收到了神奇的效果。
缺陷补偿,做听障孩子的引路人

这些听障孩子的听力损伤程度不同,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不一样,智力和各方面的协调能力也参差不齐,个性差异非常大。她的任务就是要发现每一个听障孩子的优势,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发展、张扬这种优势,对他们进行缺陷补偿,让其在“扬长”中走向成才和成功之路。
每当她接手一个新班,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后,就着手设立分层目标,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用心记录他们的成长“足迹”。一天天,一遍遍,不断地指导、鼓励、反思、修正、再对照、再修正,在潜移默化间将德育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帮助他们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夸美纽斯说: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爱一个残缺的学生,尤其是一个多重残疾的学生却需要付出很大心血,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小李,他不仅不能听、不能言,还有轻度抑郁。刚入校的小李性格孤僻,敏感多疑,父母的过于娇惯使他越发骄纵, 父母不敢说不敢管;自理能力差;生活学习一团糟。她先从沟通入心开始,QQ、微信、书信、学习平台……师生渐渐紧密相连,慢慢走到了他的心里。她感受到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屡战屡败,仿佛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他太需要成功的体验了!她为小李量身定制了《成长指导手册》,涵盖了各项制度、法规,学习与生活诀窍,生涯规划等,手把手地引领他通过学会一件件具体的事来获得自信。尝试着为他创造成功的机会:回答一个专门为他设计的简单问题;去快递柜取回快递;帮老师分发物品;找任课老师转述班主任的建议……常人看似简单的任务,对于他需要手把手地教——把任务分解,详细地在纸条上写好流程,初始任务是一个流程一张纸条,慢慢发展到一张纸条完成全部流程,直至能摆脱纸条完成任务;简单的任务,多重残疾的他往往会跑好多趟,看着他来来回回跑“冤枉路”的时候,她强忍着不去帮他,一次次地劝自己:别着急,慢慢来,慢慢来!一个个任务,一次次沟通,让他重拾自信。他渐渐能与大家和平相处,也慢慢掌握了简单的技术。小李妈妈激动地对她说:“张老师,您就是我们全家的恩人!遇到您,是孩子一辈子的幸运!……”
言传身教,做听障孩子的传道人

家长的话让她倍受鼓舞,同时深感沉甸甸责任。教育,是为了引领,是为了寻觅,是为了和孩子们在思辨笃行中遇见那个更好的世界。人常说:谁的孩子像谁,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听障孩子由于听力缺失,模仿性特别强。她经常对学生说:“我是你们的镜子,你们是我的影子。”她深知:要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茫。对于这群孩子,言语是苍白无力的,她身体力行,做孩子真实的榜样。努力在他们面前展示坚强、善良、责任……她努力去做那个默默守护的陪伴者、并肩奔跑的陪跑者,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感染学生。她所从事的是无声的教育,然而大爱无言,润物无声,细微的言行最终化为最有力的影响。
作为传道人,她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坚持工作反思和课题研究,主持教育部、省、市级课题4项,主力参与济南市课题2项。教育案例分获济南市、山东省一等奖;连续获得校德育优质课一等奖,班主任素质大赛一等奖,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在她的引领下,孩子们也毫不逊色,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山东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家居服设计大赛、全国聋人篮球等各大比赛中勇夺佳绩,毕业后就业稳定,真正实现了自立自强、残而不废。她和孩子们实现了师生共成长,在自己的舞台上各自精彩。
五育并举,做听障孩子的点灯人
根据听障中职学生的特点,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坚持教育性、系列化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设计活动,陪伴着学生走过青春、走过迷茫,点亮他们的心灵之灯。
班里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住校,自己掌管财政大权。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倍感亏欠,常常用金钱弥补缺失的亲情,给孩子的压岁钱越来越多。孩子有了钱,就产生了与同学攀比的心理,有的盲目购物,有的去网吧玩游戏……一些学生把钱花光了就向同学借钱,借了还,还了借,形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股不良风气,她精心设计了系列理财教育活动——在异乡的一天、让小鬼试当家、体验挣钱的艰辛、开设“理财讲堂”、诵读《弟子规》等,双管齐下——一手指导家长,一手教育学生,和家长一起,共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理财的习惯,学会了感恩和回报。他们的理财教育活动被《新班主任》杂志、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报道。
哲人说,人生有三幸:心中有诗,手上有活,眼里有光。她说:“愿我们在庸碌的日常,心中有诗意,把平凡的生活,过得鲜活。愿我们做一名有幸福力的老师,并把幸福传递给听障孩子们!”
审核:政宣办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