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砥砺前行,反思促进升华
作者:覃遵君(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
时光如梭,转瞬之间,第38个教师节匆匆来临。38年前,在我已当了7年教师后的那年9月10日,过上了第一个教师的节日,当时的那般激动、那般骄傲、那般豪迈,至今难以忘怀。38年过去,回想起来,不免思绪万千……
追梦教育人生,引领专业发展
1978年8月,我中师毕业,被分配到鹤峰县一中担任专职团干,兼政治课教学。在4年的教育教学和团干工作中,我深感专业知识匮乏,业务能力欠缺,进修和深造成为当务之急。此后,我先后考入湖北教育学院(现湖北二师)、湖北大学,进行了累计长达5年的政治教育专业专科、本科进修,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还利用课余时间自修了大学英语和部分硕士研究生课程,为此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的一生需要有梦想,然而拥有梦想还只是一种幻念;人的一生更需要追逐梦想,只有实现梦想才显示出一种能力。志存高远、矢志不渝,在追逐梦想中不断砥砺前行,才是一个人生活的真正意义。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少年时期也有过许许多多美好的梦想,然而一旦踏入社会生活,当上了一名教师,才发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直到这时,我才开始冷静思考,自我反思,审视自己,根据自身现状调整人生目标,拟定专业发展方向。我暗自笃定目标,既然当上了老师,就一定要当一名好老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甚至教育专家。正是从这时才真正开启了我追逐教育人生梦想之旅。
不断反思领悟,促进精神升华
“反思”源于探求宇宙奥秘的哲学追问。儒家学说推崇“三省吾身”“反诸求己”。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没有反思,不能发现问题;没有深刻的反思,很难理解和认识问题。任何人的成长和成功都包含于经验和反思。
反思与感悟之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政治教师最重要的品质。
从我一当上政治课教师那天起,就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直接关系到把学生朝什么方向引、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作为政治课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从而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我的执著、我的坚持、我的努力,使我逐步走向成熟,实现了从一名合格思政教师到优秀思政教师的飞跃。1996年我荣获全国首届“百名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师”称号,受邀参加了人民大会堂隆重的表彰仪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现场聆听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这让我倍受鼓励,更让我坚定了终身从事这项崇高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为记录这一庄严时刻,我为教育部主管、陕西师大主办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写了一篇题为《巨大的鼓舞 光荣的使命》专稿,刊发在1996年第7期“卷首语”上。
反思与感悟之二:只有通过广泛阅读、大量积累,才能丰富知识、扩展视野。
我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收藏各类图书、订购专业报刊。这让我从阅读中享受快乐,从思考中领略宁静,从反思中获得灵感,从写作中收获成功。“读书——反思——探究——写作”逐渐成了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长期的经典阅读、专业钻研和问题反思,让我坚定了教师职业的理想信念,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拓展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开阔了知识视野,丰富了精神世界,增长了智慧和力量。特别是通过订阅的一份份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期刊,帮助我了解了教育改革趋势,更新了教育观念,开启了教育智慧,引领了专业方向,坚定了教育梦想,撑起了一片教研天地,激励着我在逐梦教育人生之路上不懈追求……
反思与感悟之三:只有坚持学思结合,才能拓展思维空间,做到格物致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知行结合”。我始终认为,只有在不断学习和深入思考中,才能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到“格物致知”。因此,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要力求学思结合,坚持知行合一。
“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经过近10年的积累和准备,1988年,我写了第一篇论文《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与道德建设》,竟然被期刊录用,公开发表在1988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第10期,这让我大有喜从天降之感,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虽然这篇文章只有4600多字,但在我的心头,它却重似千钧!
正由于有了第一篇论文就能公开发表的创举,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迄今为止,我在《红旗文稿》《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国考试》《中国教师》《中国教育报》《北京教育学院学报》《北京教育》等全国40多种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550多篇,发表的论文系列多达30多个,“素质教育全球掠影”一个系列的论文多达18篇,在全国专业期刊连载。其中20多篇论文全文转载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期刊上。
反思与感悟之四:坚持在教中研,在研中教,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由于1987年我所带的第一届高三毕业班政治高考成绩突出,此后,我连续17届担任高三毕业班政治课教学。教学与备考,始终是作为高三教师的主战场,我边教学、边备考,边思考、边总结,撰写了一系列研究政治高考和备考的相关文章,并公开发表了百余篇,同时还编制了数十套高考、会考模拟套卷,陆续刊发在多家全国性专业报刊上。
1994—1995年度,我的一项研究成果荣获湖北省第二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政府奖),《中学德育概论》获得恩施自治州教育科研优秀著作成果一等奖(政府奖)。还有多项成果荣获国家级奖励。其中,《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培养与实效性》《克服政治课教学内耗的理性思考》等2项研究,分别荣获国家教委和中国教育学会优秀学术论文成果一等奖(为最高等级奖,全国一等奖仅3项)和二等奖,受邀出席了在北京、天津举办的颁奖仪式和全国学术年会。
由于长期致力实践探索和潜心教研科研,我的教研科研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成绩和教研科研成果都得到了政府和教研部门的充分肯定。1992年晋升为中学一级,1994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1997年由湖北人民政府批准为“中学特级教师”,2000年获批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专家津贴。
1997年,我被选为湖北省政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恩施自治州德育学会副会长、政治学会副会长,并被湖北省人事厅任命为湖北恩施州教师系列高评委主任。同年,我被选入湖北省统编教材《思想政治》编写组,担任部分教材主编和编者,这套教材经教育部审查通过,在湖北全省使用长达10年。
2003年,因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我被作为高端人才引进调入北京,随后,参与了北师大、人教社、首师大等全国规划教材、全国实验教材、北京市义务教育等多种教材的编写,参与教育部委托人教社为澳门高中编写《品德与公民》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共4册,先后两次作为核心编者参与了高校《形势与政策》(2014年版、2017年版)教材编写(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发行)。主持开发和主编了北京市地方教材《房山文化》初中版、高中版共4册,在主编或参编的60多本教科书和教学用书中,有20多本担任主编(合作主编)或副主编。
反思与感悟之五: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突出问题研究的适切性。
要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科研,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跟教育改革步伐,更新教育理念,深入研究特定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与教研,以提高教研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适切性。
1988 年 8 月,国家教委发布《中学德育大纲》,据我了解,当时在我国系统研究中学德育的专著仍是空白,为帮助广大教师全面准确理解《中学德育大纲》,积极有效地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我与杨发展合著了《中学德育概论》(全书14章、24万字),并1998年3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当我国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时,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撰写并发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一文。
全国正在热议思想政治课程的能力培养与实效性之际,我撰写了《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培养》《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培养与实效性》等文章,公开发表在全国专业期刊上。
1999年,全国实验教材《经济常识》作了重大修改,为帮助广大师生尽快了解教材的修改和变化,撰写了“高中经济常识新旧教材比较研究”系列文章6篇,公开发表在1999年第2—7期全国专业期刊上。
正当全国热烈讨论素质教育时,我写作并发表了《论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功能》《论我国新形势下学校的素质教育》《山区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上、下)》等多篇论文并在全国专业期刊公开发表。还撰写了“素质教育全球掠影”系列文章18篇,发表在2002年至2006年的全国专业期刊上。2003年8月,我历经半年撰写完成《素质教育全球掠影》专著(共9章,28万字),系统阐述了世界上2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试图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提供借鉴和参与,经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配套的新教材陆续出版,为帮助广大师生了解新旧教材的变化、把握《经济生活》新教材,我撰写了教材解读系列文章5篇,公开发表在全国专业期刊上。
世纪之交,国际社会普遍热议对话教育,我投入了学习思考与研究,撰写了《新课程下教学改革呼唤对话教育(上、下)》两篇文章,发表在2007年第11、12期专业期刊上。
正当广大师生关注新课程教学评价时,我撰写了《思想政治课发展性评价探讨(上、下)》两篇文章,阐明了对教学评价的理解和建议,发表在2008年第11、12期专业期刊上。
为帮助教师了解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我撰写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策略(上、下)》两篇文章,发表在2012年全国核心期刊上。
2011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颁发后,我将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初中德育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撰写7篇系列文章,先后发表在2014年至2015年全国核心期刊上。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问题的实践问题。抓住这些重大背景,我撰写了《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知行统一 身体力行》两篇文章,发表在2015年第1-3期全国核心期刊上,这两篇文章同时全文转载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5年第7期上。
2017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帮助广大师生了解新课标,我撰写了“新旧课程标准比较研究”系列3篇,公开发表在2018年至2019年全国核心期刊上,其中,《突出课程内容延展性 增强课程学习选择性》一文全文转载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9年第6期。
为帮助广大师生熟悉和把握新教材,我撰写了思想政治新旧教材比较与解读系列文章3篇,发表在2019年至2021年全国核心期刊上。
当前正面临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帮助广大教师适应新的改革,我领衔撰写了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系列文章4篇,发表在《中国教师》上。
2022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在全国全面投入使用,我领衔撰写了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分类解读系列文章4篇,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第7—10期上。
感悟之六:理性分析,选准方向,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开发和创新课程成果。
2003年我来到北京房山后,用了近4年时间对房山资源和学校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我认为房山区拥有北京市最为独特、极为厚重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地方课程正是优势所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有北京建城最早、跨越3000多年的燕都遗址,有建造长达千余年的“北方古刹”上方山古寺和云居寺,有唐辽及以后遗留下来的古塔100多座(占北京市古塔近一半)……
从2007年9月开始,我决意利用房山优越而独特的地域资源开发《房山文化》中学地方教材,很快得到学校领导的首肯,随后获得区委组织部项目资助,并获准市教委立项。经过近几年努力,完成第一版教材编写,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由北京市教委初审通过,在房山区各中学全面投入试用,2014年在北京市地方课程建设十年总结大会上,我被指定为唯一的主编代表作了大会交流,在市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2015年,我带领编写组对《房山文化》教材进行了系列开发,用了近半年,编写完成《房山文化》初中版、高中版教材教参共4册,于2015年经市教委初审通过,并在房山区各中学全面投入使用。这个项目先后两次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教材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2018年,为总结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我带领政治名师工作室成员,用将近半年时间主编完成《地方课程概论》(共10章,45万字)一书,并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部专著系统论述了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以著者亲历的《房山文化》中学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典型案例,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内涵、内容选择、主要特征、程序方式、基本原则、评价与管理等,为课程研究者特别是地方课程开发者、实施者及组织管理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本。
知识改变命运,梦想砥砺前行,行动创造未来!回想起来,我在刚过40岁那年就评上了特级教师,似乎已经达到了作为中学教师的颠峰,但是,我却不以为然。在此后20多年里,我更加执著,更加勤勉,即使退休后仍然研究不止、笔耕不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至今日,教育家的梦想,仍然萦绕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或许它永远只是一个梦,但是它将伴随着我不懈追求、不断升华!
时光如梭,转瞬之间,第38个教师节匆匆来临。38年前,在我已当了7年教师后的那年9月10日,过上了第一个教师的节日,当时的那般激动、那般骄傲、那般豪迈,至今难以忘怀。38年过去,回想起来,不免思绪万千……
追梦教育人生,引领专业发展
1978年8月,我中师毕业,被分配到鹤峰县一中担任专职团干,兼政治课教学。在4年的教育教学和团干工作中,我深感专业知识匮乏,业务能力欠缺,进修和深造成为当务之急。此后,我先后考入湖北教育学院(现湖北二师)、湖北大学,进行了累计长达5年的政治教育专业专科、本科进修,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还利用课余时间自修了大学英语和部分硕士研究生课程,为此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的一生需要有梦想,然而拥有梦想还只是一种幻念;人的一生更需要追逐梦想,只有实现梦想才显示出一种能力。志存高远、矢志不渝,在追逐梦想中不断砥砺前行,才是一个人生活的真正意义。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少年时期也有过许许多多美好的梦想,然而一旦踏入社会生活,当上了一名教师,才发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直到这时,我才开始冷静思考,自我反思,审视自己,根据自身现状调整人生目标,拟定专业发展方向。我暗自笃定目标,既然当上了老师,就一定要当一名好老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甚至教育专家。正是从这时才真正开启了我追逐教育人生梦想之旅。
不断反思领悟,促进精神升华
“反思”源于探求宇宙奥秘的哲学追问。儒家学说推崇“三省吾身”“反诸求己”。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没有反思,不能发现问题;没有深刻的反思,很难理解和认识问题。任何人的成长和成功都包含于经验和反思。
反思与感悟之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政治教师最重要的品质。
从我一当上政治课教师那天起,就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直接关系到把学生朝什么方向引、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作为政治课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从而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我的执著、我的坚持、我的努力,使我逐步走向成熟,实现了从一名合格思政教师到优秀思政教师的飞跃。1996年我荣获全国首届“百名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师”称号,受邀参加了人民大会堂隆重的表彰仪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现场聆听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这让我倍受鼓励,更让我坚定了终身从事这项崇高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为记录这一庄严时刻,我为教育部主管、陕西师大主办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写了一篇题为《巨大的鼓舞 光荣的使命》专稿,刊发在1996年第7期“卷首语”上。
反思与感悟之二:只有通过广泛阅读、大量积累,才能丰富知识、扩展视野。
我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收藏各类图书、订购专业报刊。这让我从阅读中享受快乐,从思考中领略宁静,从反思中获得灵感,从写作中收获成功。“读书——反思——探究——写作”逐渐成了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长期的经典阅读、专业钻研和问题反思,让我坚定了教师职业的理想信念,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拓展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开阔了知识视野,丰富了精神世界,增长了智慧和力量。特别是通过订阅的一份份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期刊,帮助我了解了教育改革趋势,更新了教育观念,开启了教育智慧,引领了专业方向,坚定了教育梦想,撑起了一片教研天地,激励着我在逐梦教育人生之路上不懈追求……
反思与感悟之三:只有坚持学思结合,才能拓展思维空间,做到格物致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知行结合”。我始终认为,只有在不断学习和深入思考中,才能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到“格物致知”。因此,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要力求学思结合,坚持知行合一。
“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经过近10年的积累和准备,1988年,我写了第一篇论文《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与道德建设》,竟然被期刊录用,公开发表在1988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第10期,这让我大有喜从天降之感,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虽然这篇文章只有4600多字,但在我的心头,它却重似千钧!
正由于有了第一篇论文就能公开发表的创举,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迄今为止,我在《红旗文稿》《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国考试》《中国教师》《中国教育报》《北京教育学院学报》《北京教育》等全国40多种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550多篇,发表的论文系列多达30多个,“素质教育全球掠影”一个系列的论文多达18篇,在全国专业期刊连载。其中20多篇论文全文转载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期刊上。
反思与感悟之四:坚持在教中研,在研中教,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由于1987年我所带的第一届高三毕业班政治高考成绩突出,此后,我连续17届担任高三毕业班政治课教学。教学与备考,始终是作为高三教师的主战场,我边教学、边备考,边思考、边总结,撰写了一系列研究政治高考和备考的相关文章,并公开发表了百余篇,同时还编制了数十套高考、会考模拟套卷,陆续刊发在多家全国性专业报刊上。
1994—1995年度,我的一项研究成果荣获湖北省第二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政府奖),《中学德育概论》获得恩施自治州教育科研优秀著作成果一等奖(政府奖)。还有多项成果荣获国家级奖励。其中,《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培养与实效性》《克服政治课教学内耗的理性思考》等2项研究,分别荣获国家教委和中国教育学会优秀学术论文成果一等奖(为最高等级奖,全国一等奖仅3项)和二等奖,受邀出席了在北京、天津举办的颁奖仪式和全国学术年会。
由于长期致力实践探索和潜心教研科研,我的教研科研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成绩和教研科研成果都得到了政府和教研部门的充分肯定。1992年晋升为中学一级,1994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1997年由湖北人民政府批准为“中学特级教师”,2000年获批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专家津贴。
1997年,我被选为湖北省政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恩施自治州德育学会副会长、政治学会副会长,并被湖北省人事厅任命为湖北恩施州教师系列高评委主任。同年,我被选入湖北省统编教材《思想政治》编写组,担任部分教材主编和编者,这套教材经教育部审查通过,在湖北全省使用长达10年。
2003年,因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我被作为高端人才引进调入北京,随后,参与了北师大、人教社、首师大等全国规划教材、全国实验教材、北京市义务教育等多种教材的编写,参与教育部委托人教社为澳门高中编写《品德与公民》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共4册,先后两次作为核心编者参与了高校《形势与政策》(2014年版、2017年版)教材编写(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发行)。主持开发和主编了北京市地方教材《房山文化》初中版、高中版共4册,在主编或参编的60多本教科书和教学用书中,有20多本担任主编(合作主编)或副主编。
反思与感悟之五: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突出问题研究的适切性。
要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科研,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跟教育改革步伐,更新教育理念,深入研究特定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与教研,以提高教研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适切性。
1988 年 8 月,国家教委发布《中学德育大纲》,据我了解,当时在我国系统研究中学德育的专著仍是空白,为帮助广大教师全面准确理解《中学德育大纲》,积极有效地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我与杨发展合著了《中学德育概论》(全书14章、24万字),并1998年3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当我国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时,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撰写并发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一文。
全国正在热议思想政治课程的能力培养与实效性之际,我撰写了《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培养》《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培养与实效性》等文章,公开发表在全国专业期刊上。
1999年,全国实验教材《经济常识》作了重大修改,为帮助广大师生尽快了解教材的修改和变化,撰写了“高中经济常识新旧教材比较研究”系列文章6篇,公开发表在1999年第2—7期全国专业期刊上。
正当全国热烈讨论素质教育时,我写作并发表了《论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功能》《论我国新形势下学校的素质教育》《山区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上、下)》等多篇论文并在全国专业期刊公开发表。还撰写了“素质教育全球掠影”系列文章18篇,发表在2002年至2006年的全国专业期刊上。2003年8月,我历经半年撰写完成《素质教育全球掠影》专著(共9章,28万字),系统阐述了世界上2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试图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提供借鉴和参与,经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配套的新教材陆续出版,为帮助广大师生了解新旧教材的变化、把握《经济生活》新教材,我撰写了教材解读系列文章5篇,公开发表在全国专业期刊上。
世纪之交,国际社会普遍热议对话教育,我投入了学习思考与研究,撰写了《新课程下教学改革呼唤对话教育(上、下)》两篇文章,发表在2007年第11、12期专业期刊上。
正当广大师生关注新课程教学评价时,我撰写了《思想政治课发展性评价探讨(上、下)》两篇文章,阐明了对教学评价的理解和建议,发表在2008年第11、12期专业期刊上。
为帮助教师了解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我撰写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策略(上、下)》两篇文章,发表在2012年全国核心期刊上。
2011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颁发后,我将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初中德育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撰写7篇系列文章,先后发表在2014年至2015年全国核心期刊上。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问题的实践问题。抓住这些重大背景,我撰写了《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知行统一 身体力行》两篇文章,发表在2015年第1-3期全国核心期刊上,这两篇文章同时全文转载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5年第7期上。
2017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帮助广大师生了解新课标,我撰写了“新旧课程标准比较研究”系列3篇,公开发表在2018年至2019年全国核心期刊上,其中,《突出课程内容延展性 增强课程学习选择性》一文全文转载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9年第6期。
为帮助广大师生熟悉和把握新教材,我撰写了思想政治新旧教材比较与解读系列文章3篇,发表在2019年至2021年全国核心期刊上。
当前正面临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帮助广大教师适应新的改革,我领衔撰写了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系列文章4篇,发表在《中国教师》上。
2022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在全国全面投入使用,我领衔撰写了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分类解读系列文章4篇,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第7—10期上。
感悟之六:理性分析,选准方向,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开发和创新课程成果。
2003年我来到北京房山后,用了近4年时间对房山资源和学校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我认为房山区拥有北京市最为独特、极为厚重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地方课程正是优势所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有北京建城最早、跨越3000多年的燕都遗址,有建造长达千余年的“北方古刹”上方山古寺和云居寺,有唐辽及以后遗留下来的古塔100多座(占北京市古塔近一半)……
从2007年9月开始,我决意利用房山优越而独特的地域资源开发《房山文化》中学地方教材,很快得到学校领导的首肯,随后获得区委组织部项目资助,并获准市教委立项。经过近几年努力,完成第一版教材编写,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由北京市教委初审通过,在房山区各中学全面投入试用,2014年在北京市地方课程建设十年总结大会上,我被指定为唯一的主编代表作了大会交流,在市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2015年,我带领编写组对《房山文化》教材进行了系列开发,用了近半年,编写完成《房山文化》初中版、高中版教材教参共4册,于2015年经市教委初审通过,并在房山区各中学全面投入使用。这个项目先后两次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教材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2018年,为总结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我带领政治名师工作室成员,用将近半年时间主编完成《地方课程概论》(共10章,45万字)一书,并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部专著系统论述了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以著者亲历的《房山文化》中学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典型案例,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内涵、内容选择、主要特征、程序方式、基本原则、评价与管理等,为课程研究者特别是地方课程开发者、实施者及组织管理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本。
知识改变命运,梦想砥砺前行,行动创造未来!回想起来,我在刚过40岁那年就评上了特级教师,似乎已经达到了作为中学教师的颠峰,但是,我却不以为然。在此后20多年里,我更加执著,更加勤勉,即使退休后仍然研究不止、笔耕不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至今日,教育家的梦想,仍然萦绕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或许它永远只是一个梦,但是它将伴随着我不懈追求、不断升华!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