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告状”,就焦虑?
事情缘起
一年级开学两天,阳阳妈妈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对阳阳一周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反馈:孩子很聪明,但不爱听课,听5分钟,就开始玩儿,希望家长多多配合,帮助孩子尽早适应一年级学习。并给出了教育建议——可在家进行静坐练习,规范学习习惯。
过了两天,开学一周,老师再次和阳阳妈妈进行沟通:孩子有进步,可以集中半节课的注意力,但动作慢,吃饭的时候要玩儿。
从第一个电话开始,阳阳妈妈开始了焦虑,毕竟刚开学就接到“告状”电话,一定会让家长担心孩子的在校情况,担忧他未来的成长发展。
家长的焦虑
家长的担忧首先当然是对孩子的表现,5分钟的注意力,无法保证基本的学习效果,怎么办?接下来该怎么做?
此外,家长更担忧的是老师对孩子的看法与评价。因为家长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最了解孩子的人。阳阳聪明,在家里进行单独学习时也有一定的注意力,刚入学,不懂得课堂学习的要求和规则,应该有其原因,得到老师这样的情况反馈,家长很担心老师会不会把孩子归为“问题学生”,会不会认为孩子没有教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亦或许,家长对自己的教育开始产生怀疑,我觉得挺好的,在学校会变得很遭,我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都有问题,我该怎么办?
或许,家长对后两者的担忧会更多一些。
评价与思考
关于老师
一周能够主动和人家长进行两次电话沟通,这一定是一位负责人的老师,他很愿意在教学工作上花时间,肯付出。他也有一些教育经历,应该对教学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而且非常清楚学生学习习惯对学习有多么重要。可能不足的是,教育经验相对少一些,对儿童特点的研究相对欠缺一点,所以,很需要借助一些家长的教育行为,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学习配合度。
教师行为的思考
不论是教育方式,还是具体教育行为,最关键是“度”的把握。
家校沟通的“度”主要体现时间和内容。
时间上,一年级新生入学情况的反馈,不宜过早。首先要给孩子一定的适应周期,让孩子真实特点能够充分表现。教师还应该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在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后再进行沟通交流,以及评价。比如,在上述案例中,阳阳一周后就有了一些变化,我想,这些变化应该不是家长“紧急教育”的结果,与孩子本身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有关,也与老师在校及时引导教育有关。
内容上,应该重“特点”而非“缺点”;多介绍“现象”,多作发展性评价,少下定性“评语”。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在集体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呈现差异化的表现或问题。这些差异化表现,是由学生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带来的,其呈现出来的状态只是一种行为特征,其背后的原因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所以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应该更多的提供一些差异化现象的事实,告知家长孩子需要面对的学习行为习惯的要求,留给家长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空间。
家长可有的态度与做法
保持信任——老师的关注,就是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心,或许交流时机的把握不是绝对恰当,或许做出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客观,但这是老师在集体活动中观察到孩子的个体差异现象,主动沟通交流,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领会意图——老师介绍的情况首先是一种差异化现象,其次是孩子与其教育教学要求的差距。与老师形成教育上的配合,就要领会老师的要求的意图,针对自己的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观察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来自生活中的习惯,家长可以多观察孩子的生活习惯特点,结合老师提出的学习习惯要求,寻找家庭教育的方法。
心态平和——教师的交流往往是发现问题、及时交流。但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时间,同时,孩子是在成长变化的,尤其是一年级入学阶段,孩子从不熟悉到熟悉,再到渐入佳境需要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时间能解决成长的问题,家长要对孩子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