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静坐”?
概念普及:
静坐:
jing zuo
小学阶段,对“好动”或“注意力较差”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培养、专注力训练的一种方式。要求学生模仿课堂坐端正状态,双手平放于桌面,伸直后背,眼睛平视前方,并持续保持此动作状态。
一般情况下,上课不听讲,总爱走神,东张西望,爱和同学讲话的孩子往往会被老师建议在家进行“静坐”训练。一些被怀疑有“好动症”的孩子更被要求每天坚持联系“静坐”。
“静坐”真的有用?
结合教育实践,“静坐”的训练对少数孩子能够产生一定作用。这些孩子要么因为成长经历(比如完全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要么因为家庭教育方式的原因,形成了极其浮躁的心理特征,通过静坐,能够让其静心。但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课堂上学生愿意坐下来,不管专注时间有多久,多少会听一点。这似乎只是一个学习“保底”。
但对更多的孩子来说,“静坐”对注意力的训练和培养并没有太大作用。
试想一下:
一个学生在校要学习认字、写字,学习阅读,学习写作,要学做算术题,要做实验,还要学画画,要学唱歌、跳舞,要学跳绳跑步……静坐,有什么用呢?
坐端正,是孩子上课专心的显著标志,确不是唯一状态,甚至不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常态活动。
那该怎么办
老师之所以想让孩子进行静坐的训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思维能够跟上老师的课堂节奏。
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这是孩子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外显状态,其个人原因有很多:
对集体学习的不适应
在参与各种兴趣班学习中形成了一些与学校教育不太一致的学习习惯
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不够,表现出对老师不爱理睬
个性较强,在集体学习中跟多“我想要”,还没有形成“我需要”
……
学习的习惯,要在学习中养成。
生活的好习惯,对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家长要真正解决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首先要找准孩子的真正原因,然后在生活中营造学习的情境(如特定时间进行相关生活技能的学习),从观察、倾听等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懂得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看、听、动。
孩子上课坐不住,不守纪律,是我们看到的孩子造成的问题,但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孩子们面对的问题,学会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才能真正的帮助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