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承讲坛】文学如何塑造地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贵教授走进上师嘉高“世承讲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世承讲坛】文学如何塑造地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贵教授走进上师嘉高“世承讲坛”

2022-09-13 13:08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1167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9月9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海上名师大讲堂”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第七次“世承讲坛”在我校尚越楼6楼报告厅如期举行。

此次世承讲坛邀请到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贵,为全校师生作“文学如何塑造地方:以苏轼为例”的主题讲座。

讲座伊始,李贵教授先用时事热点引出了“文学如何塑造地方”的主题。紧接着,李教授生动形象地为同学们讲述文学史上“江山之助”与“文助江山”案例。

李贵教授从介绍苏轼的生平开始、从“人生中的春风得意、自己与时代的关系、他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典范”以及一系列他的诗文对于地方的、对于山河景色的影响等方面让同学们具体感知体悟并思考。

最后,李贵教授为我们总结了苏轼的九大启示:思想的多元包容;人格的独立尊严;行踪的多方漫游;人生的潇洒超然;自我的会通完成;改制的监督制衡;改革的温和渐进;创作的地方塑造;文化的超越时空。

在讲座中,同学们认真聆听,通过一首首苏轼的经典诗词,紧跟李教授的思路,认真思考记录、积极互动,提升了文学素养水平。同学们在仔细聆听的同时积极思考,纷纷举手提问,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学生感想 

高二(10)班

 张心怡

通过本次世承讲坛,我对苏轼以及文学与地方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与想法。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我不禁叹服于苏轼的才华以及他的胸襟旷达、境界豪迈。苏轼还通过诗句捕捉记录了转瞬即逝的瞬间,体现了文学与记忆的关系,让我懂得了文学如何塑造地方、改变地方、甚至创造地方,让我感叹于文学的魅力。

高二(10)班 

张晨曦

在讲座上,李教授向我们讲述了文学与地方的关系。文学可以塑造,甚至改变地方。李教授为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今天的讲座内容,用我们熟悉的!诗人——苏轼为例,展示文学力量。从古,常是江山助人,如诗人们常受被贬外地的影响,写下应景诗句,得以名留千古。同时,人也助江山。杭州,早在苏轼落下笔墨前就已经出名,但苏轼的作品使杭州在世人眼中彻底定型。文学捕捉瞬间,使逝去者永存,文人以笔墨构筑地方形象,通过这次讲座,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与力量。

高二(10)班

 王子豪

在今天的讲座中,李教授从多个角度介绍了苏轼,令我非常感兴趣的,就是李教授对于苏轼等名人的字、号进行解释。随后,李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非常丰富的诗句赏析。当然,最后的提问环节我也听得十分入神,我们应当对于所有的词作有深刻的思考和理解。要去尝试尝试赏析词人其他的作品,我们应当在思想上做到多元包容,在人格上保持尊严独立,人生也要朝着苏轼的方向,努力做到超然物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道路上越走越宽,越做越好。

高二(10)班 

张颜涵

在讲座学习中,我知道了苏轼的人生思想分为人生如寄和人生如梦两部分,也就是生命有限,强调主体选择和人生虚幻——探寻生命存在。苏轼的文化性格可以总结为两个字:“狂”和“犷”,一生大起大落,但始终不忘初心,即使他已不在人世,但他的人间绝唱仍在世代相传。

主讲人介绍 

李  贵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大阪大学特任准教授。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教育部优秀人文社科著作三等奖。主持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出版著作《中唐至北宋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苏轼诗文精读》等,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中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责任编辑:你猜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