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广西中医药大学 鲁蕴律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冲击着现代人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容易受不良文化的诱惑。因此,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它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完成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之义。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欠缺
反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尚未全面展开传统文化渗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程度缺乏。有些学校能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针对这一情况,高校要主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上其渗透的力度仍有欠缺。很多学校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片面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但并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欠缺对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视,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渗透程度,在学生道德培养中没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导致教育实效性下降。
课程模式单一化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单独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这一种是比较普遍的模式。第二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专业课教学共同承担大思政教学的任务。实际上在思政教学中,很多学校都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当做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沟通渠道,但实际上侧重于理论上,忽视了思政教育的全部功能。按照其实际效果来评价,第一种模式会受到课程内容和师资力量的制约,实际教学中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忽略了对思政人文关怀和精神价值的渗透,无法体现思政课程的当代育人功能;第二种教学模式虽然强调了思政课教育功能,但无法很好地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渗透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中,以上这些情况让思政教育功能得到了限制。
(三)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璀璨的文化精髓,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精神价值,生命力旺盛,尤其是在中医类院校,中医专业需要阅读大量的医古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十分必要,故传统文化应得到思政教育的重视。然而观察当前的教学现状,很多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自然就缺乏了相应的重视,导致传统文化在传承上缺乏力度,学生缺乏认知水平。总之,很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肤浅,更有甚至不了解传统文化是什么意思,学生没有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影响,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意识形态的教育,也妨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难以发挥。
大学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策略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知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应当具有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特征,教学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开展思政教育时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当前国际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教学者要让学生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加快我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课堂上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美丽。高校思政教师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实践人,务必在学生思政教育加快传统文化的渗透,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不断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提高核心素养。新的社会形势之下,学生思政教育中要根据《关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这一文件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同时,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让思政教育全面深入学生日常生活,树立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站在文化自信的视角增强道德教育与爱国信念的培养。在日常沟通的过程中,思政教师要采用多角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加以探讨,陶冶情操,加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加速学生全面发展的步伐。
(二)依靠文化自信,打牢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脊梁,也是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多次强调,必须要加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通过文化自信体现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肯定,要树立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扎根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否则离开了对自身历史文化弘扬,发展就没有意义。文化自信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任。在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政教学,必须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加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剖析,教师要带领学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使让生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传承,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觉,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创建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氛围
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不言自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要加快对良好教育环境的打造,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从中国古代开始,教育家、思想家都意识到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教育工作者应更加关注健康环境对大学生发展的正面影响。站在社会层面,全社会都要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在社会力量的角度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要发挥政府有关部门在营造环境方面力量,为思政教学提供资金支持,积极采取行动,推动传统文化渗透顺利开展。除了政府支持之外,大众媒体也要发挥宣传作用,大力把传统文化融入新闻报道中,向师生传播正面信息,对社会舆论方向加以正确引导方。社会群体和公共事业单位也要为大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走出校园后也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正面熏陶。
(四)加快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思政教学要全面落实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对中华传统文化加强研究,琢磨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体现思政教育功能,完善建设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让传统文化和思政教学既分工又合作,加快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形成。思政课教学具有较为明显的专业性特征,种类不同的院校和不同的在教学设计上能够做到阐明传统文化的价值,学科和行业也都能清楚文化发展的历史和传统规则,但思政专业课教育毕竟属于隐性教育,他的思政教育功能需要其他课程紧密配合才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成为课程思政全方位体系建设的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资源作用。它一方面能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另一方面也能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打好基础,加速专业课教学体现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
(五)强化师资力量
思政教学工作着必须要领悟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涵,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高课堂运用水平,才能全面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程度,保障教学质量。因此,提升教师队伍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水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加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自身传统文化水平,不断提升职业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在思政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加快对学生意识的引导作用,发掘传统文化蕴含独特魅力,改进言行举止,为人师表,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高校要注重对师资队伍的优化,加快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组织教师展开共同备课、相互交流, 彼此交流思想,也可以通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对传统文化知识加强进一步了解和深化,全面提高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
(六)加快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要把课堂当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平台,若要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首先完善思政课程体系,从课堂教学着手,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奠定基础。广大教学工作者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点点滴滴,在思政教学纲要指导下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思想育人为核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全面建立科学的思政教育体系。在高校选修课程中,教师要了解选修课程大概任务,让思政课程教学中渗透选修课程知识,让传统文化的融入更自然,通过思政课程,拓宽学生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传统优秀文化的丰富内容,比如在爱国主义精神有关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讲述苏武牧羊等古代人物的爱国事迹,加深学生对爱国精神的了解,并自觉进行发扬。
总之,大学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思政教学内涵的深化,教学工作者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知,依靠文化自信,打牢文化软实力,强化师资力量,加快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发挥传统文化的在思政教学中的优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