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校园“守卫者”||【希望播撒在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大堡学区倒拉嘴教学点纪实
周一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朦朦的薄雾笼罩着小五台山。远处的山峰间点缀着片片松树林,日头越升越高,阳光洒在倒拉嘴小学上空,把旗杆和迎风飘扬的国旗,晕染成了金黄色,如金子般的阳光也照耀着正在举行升旗仪式的十名学生和常嘉伟,吴艳星两位老师的脸庞。正值九月,校园里的朝气蓬勃与四周青翠的山脉遥相呼应,显得暖橘色的校舍更为亮眼。
倒拉嘴村,地处小五台山下,大堡镇西南5公里处,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需要,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人口流失严重,村中多为老人和儿童留守,部分孩子因各种原因只能留在村里上学,常嘉伟,吴艳星两位老师,积极响应学区号召,毅然从大堡学区来到这所各方面都比较薄弱的乡村教学点任教。与已经在这里驻守多年的临聘教师李春花一起,担负起了全校十名学生的教育重任。几位老师始终以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想方设法去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在这所偏远的学校,门窗坏了自己修,玻璃坏了自己换,冬天生炉子给孩子们取暖,夏天给孩子们摇扇子扇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温暖学生,他们每个人都身兼数门课程,每天除了上课,为孩子们洗衣,理发,剪指甲,也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三位老师一直坚持“育人先育心”,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和自立自强精神上下功夫。接手新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性格特点、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只有对学生全面了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抓好所教学科,还随时关心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哪科不会教哪科,哪里不会补哪里,让学生均衡发展,确保学生在一二年级阶段不偏科、不掉队。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留守儿童更需要心理、感情上的关爱,老师们通过开展“牵手关爱”“小手拉大手”等多种活动,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幸福。
教学点负责人常嘉伟老师,看着身旁打闹的孩子,笑着说,“孩子们到学校来,我们就要给照顾好,其实他们也就在学校的时候还像个孩子,每天读书写字,回到家后都忙着帮家里干活儿。这些孩子根本指望不上家庭教育,父母要么在外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要么就是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没法辅导作业,这样一来,教育就全靠学校,在这里能多学一点是一点”。
学区白润祥校长,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到这里看一看,转一转,询问老师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和孩子们亲切的交谈,近几年,在白校长的不懈努力下,这所学校无论是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还是老师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白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山里的孩子不比城里,教育资源缺乏是事实,所以相比于成绩,我更希望能给学生们上好德育课,让他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得到健康发展。”在他看来,乡村教育,更需要的是薪火相传。
山里的孩子,乡村中的小学,在外界的定义中似乎始终与落后、弱小等词相关联。倒拉嘴小学的孩子们就像一颗颗等待发芽的种子,只要一些水分,一些阳光,就能让他们破土而出。改善乡村孩子们的教育,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幸运的是,总有些温暖的人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阳光照耀,花儿才能盛开,常嘉伟,吴艳星,李春花三位老师扎根于这块教育沃土上,呵护山里的孩子,温暖山里的孩子。此时,太阳正当空,阳光洒在那面鲜红的旗帜上,也照耀在孩子们幸福微笑的脸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