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视域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构建——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为例
作者: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张晓宁 秦洪明 何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课堂教学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情感参与度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低头看课本,抬头看黑板,看似紧跟课堂节奏,但缺少学习热情,课堂缺少生气与乐趣。二是活动参与度低:课堂互动中,虽有问答、讨论环节,但是学生融入课堂学习的过程并不深入,参与机会较少,参与方式单一,参与状态缺少持续性,看似是在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更多是教师主导。三是思维参与度低:课堂生成状态不佳,缺少智慧性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学生缺少创造性和个性化见解,思维缺少广度与深度,看似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更多呈现的是机械化、程式化的知识传授。
“十年磨一剑”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学习科学理论,在情感参与、活动参与和思维参与等三方面寻求理论支撑,明确教学原理,改进教学活动,通过效果评估、项目检验、研究深入等方式不断优化改进教学。历经十年探索过程,最终形成“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第一阶段:着力查找“低效”和“无效”环节,打造“两低两高”活力课堂。2010年建校之初,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查找常态课“低效”和“无效”环节上。有的教师“满堂灌”,中间不时地穿插几个相同的问题:大家听懂了吧?大家都记住了吗?还有没听明白的吗?……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有的教师不能够清晰、直接地与学生交流,或是跑题,或是授课语言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或是表达方式削弱了内容呈现的清晰度,无效教学内容占据课堂主导,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和建构知识。有的教师教学进度呈现出“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状态,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结构安排不合理,课堂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2011年,学校全面梳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将每学期的第一个月确立为“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有效教学集中研讨月”,开展学科教学集中研讨活动。
2012~2014年,学校引导教师应用学习科学理论提升课堂活跃度,提出“四精”教学,即“精做”教学设计、“精选”教学资源、“精简”教学活动、“精炼”课堂语言,实施有效教学。2014年,学校提出“低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十二字课堂教学总方针,把有效教学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主攻方向。
第二阶段:应用学习科学理论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参与度,打造“三动”课堂。2015年,学校通过问卷调研和座谈会,了解学生心中的“理想课堂”:一是授课内容要丰富,书上能看明白的、浅显易懂的尽量少讲或不讲,教师要挑“干货”讲,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二是教师讲课要精彩、生动、有趣、幽默,能启迪智慧与思维;三是课堂氛围要活跃,不要总是“教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要能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此学校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让课堂“生动、互动和灵动”,达到“讲课要生动,过程要互动,思维要灵动”的教学状态。2016年,根据学习科学相关原理,学校设计、实施了有效教学的策略。
第三阶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建设思维型课堂。2017~2019年,在市区各级专家指导下,我校参与了三个学习科学研究项目,分别是合作式学习项目、探究式学习项目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在多年探索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应用学习科学理论来改进课堂教学,最终促成了课堂样态的改变,即:从关注知识讲解到关注意义建构,从关注认知状态到关注情感体验,从关注知识掌握程度到关注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从关注学业结果到关注过程体验。最终我们形成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为中心”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内涵。以学习科学理论作为基石,通过对学习活动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影响机制的认知,引导教师应用学习科学改进教学实践,做到精准施教与科学施教,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学相长,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认知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探究中的意义建构,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效能感,关注学习情景的创设及高阶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灵活使用学习策略。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一是知识观:知识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要重视知识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强调知识的生成性、体验性、文化性和建构性。二是学习观:学习是目的本身而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三是教学观:教学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二是帮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主体经验,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以应对未来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四是师生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要把学生当作知识创生的同伴,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链和问题链指导、启发和激励学生,通过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类活动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完成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课本到生活、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EAT”教学模式。“EAT”教学模式是学校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习科学理论,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Emotionparticipation)、活动参与(Activityparticipation)以及思维参与(Thinkingparticipation)促进学生意义建构,达到深入投入、深度参与、深度理解和深度迁移的教学模式。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样态。教师通过应用学习科学理论改进课堂教学,四种角色(课程设计者、知识传授者、教学组织者、学习引导者)集于一身,通过打造生动、互动、灵动的课堂,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获得知识的满足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参与体验的新鲜感、同伴互助的幸福感、发现改变的惊喜感以及思维生长的荣耀感。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支持系统。一是“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地:在问题解决和经验总结中生成理念,在理解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理念,在持续的变革中实现理念。二是教师成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建设者,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促进教师成为新课改真正的践行者,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关注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和思维培养过程,走出惯性与经验思路,在反思教育实践中不断应用学习科学改进课堂教学。三是以学为中心的资源库建设,通过自主学习资源包、自主学习任务书、友善用脑环境设计、具身学习设计,以及支架式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估设计等,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四是“以学为中心”的内生发展运作机制,经过多年探索,学校通过调研诊断、自主设计与实施、效果评估、优化改进、项目检验、研究带动等创建了运作机制,使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不断获得内生发展动力,走向更加优质而高效的教学。
近年来,学校的学习科学研究呈星火燎原之势,教师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2020年学校5位教师主持的5项课题获北京市教育科研优秀课题二等奖,学校被评为“朝阳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中高考成绩全面提升,主要办学指标已经步入朝阳区学校前列。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引导他们走好成长、成才、成人之路,我们将努力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
来源|本文刊于《教育家》8月第2期
编辑|黄硕
责任编辑:石依诺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