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校园在线 > 教育知识 > 家长课堂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动不动就问表现好不好?

2022-09-25 17:49 来源: 中国校园在线 JYJ61778    阅读 9.0千+
0
分享

有一句话——“表现好”,对小学生经久不衰。

早上上学家长嘱托:记得好好表现哟!

来到学校老师说:看看谁表现得好!

放学回家父母关切:宝贝今天表现好吗?

一句“表现好”既是要求又是评价。

宽而泛的要求,换来大而统的反馈:

“表现好了的!”

“为什么得表现好呀?”

“老师说我表现得好!”

孩子没有说谎,因为没有具体的行为要求,“表现好”就是其内心一个自主衡量的标准。

“没有惹麻烦”可以是“表现得好”;

“得到过老师的表扬”可以是“表现得好”;

“愉快地度过了一天”也可以是“表现得好”

……

要求与评价出现反差,要求与反馈牛头不对马嘴,其实就是“现象要求”不能进行有效的行为指导,导致受教育的儿童并未真正和教育者同频。

所谓“现象要求”,是成年人基于成长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对行为结果的要求。包括“表现好”、“守纪律”、“爱劳动”、“注意力要集中”、“排队走整齐”……反映的是一种追求结果的成人思维。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来讲,面对较为陌生的学习生活,他们更需要的是怎么做,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自然会在做之后看到能够做得怎样。

儿童,尤其是一年级儿童需要的是“行为要求”,即过程行为指导。

在教育情境中,对儿童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是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甚至很多时候都不需要对语言语气进行过多修饰,只要儿童听得懂,明白意图就行。对教师来讲,儿童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对家长而言,其长期的示范作用早就在儿童形成了“权威”地位。

对儿童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是尊重儿童的身心特征,但并非完全抛弃成人思维。

教育者应当结合成人经验,对行为指导的结果有准确的预知,同时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提出恰当的、简洁有效的行为要求,让学生能做,做后有结果。如: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认真倾听),排队行进时眼睛看前方(把队伍走整齐)……

准确的行为要求能够给予儿童更具体的教育指导,有效的行为过程,能够让儿童得到更深刻的实践体验。

评价时关注行为达成,肯定最后的行为现象,能够帮助儿童的意识成长。

与儿童交流时注意对行为状态的回顾和反馈,对掌握孩子活动时“表现如何”能够掌握更真实的信息。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