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新技术赋能作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无锡市广勤中学校长 叶 皓
无锡市广勤中学是一所地处中心城区周边的普通初级中学,生源来自对口直升的三所周边地区小学。生源方面,一是多年来严格实行均衡编班,但学生学业水平差异性较大,教师在班内实行分层教学的困难较大、负担较重;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逐年提升,目前已达到70%以上,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特别是课后巩固的助力较弱。同时,“双减”政策落地,对学校如何做到“轻负高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大挑战。
为落实“双减”政策,提升教学质量,切实减轻作业负担和教师负担,我校以“新技术赋能,助推高质量作业”为抓手,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确保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在原有课改成果基础上,围绕作业设计、布置、反馈等各环节展开深入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率性成长。
作业质量做“加法”,数量做“减法”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由此,要从作业的内容、形式入手,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作业,提升作业质量。
我校一直秉持尊重学生、尊重规律的理念,对作业的内容、形式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作业管理办法:强调年级组作业的统筹管理、合理调控;强调学科作业要符合学科品性,满足学段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从2021年9月起,我校与云思智学开展合作,积极探索借助“云思智学高质量作业平台”,通过大数据学情分析系统、人工智能技术、海量优质精品题库资源和信息化智能终端等,将学校作业全流程数字化,以学校和教师的常态化使用为基线、以作业量减质提为目标,让作业这一传统学习巩固模式在广勤中学焕发新的面貌,发挥更大作用。
从作业设计阶段开始,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通过高精准题库资源助力教师高效组题,形成分层作业,并依据权威的作业质量评价理论,由作业系统对作业质量开展全过程AI评估;生成的作业打印成答题卡,布置给学生在纸上作答,不改变学生纸笔作答习惯,也不改变教师日常批改作业的习惯;在作业数据采集阶段,通过OCR文本识别技术能够自动识别作答批改结果,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技术保障作业批改高准确率;在学情反馈阶段,通过大数据处理多维度展示学情,既帮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开展作业评价,优化作业管理,改进教研教学,实现精准课堂讲评,又能帮助学生实现举一反三、个性化精准练习。
针对初三毕业班,基于无锡市中考真题以及模拟题等本地化题源,结合初三学生过去的作业、考试数据,系统自动遴选出“提优”和“补差” 两类学生,给他们提供提优作业/补差作业等分层强化作业。作业完成后扫描形成提优班和补差班的学情数据,基于数据进一步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个性错题本,以及具体到知识点的专项提升作业,实现“靶向治疗”。
通过高质量作业的应用,实现了全过程、全样本作业数据的采集、分析、反馈和应用,以数据驱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做“加法”,课后做“减法”
《意见》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可见,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同时,向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课堂教学要更优化、更有效,在课堂上做“加法”。
借助云思智学平台提供的配套备授课功能,老师们可以根据作业学情针对性备课,选择更适合学生的课件、题目等内容,做到“高质量备课”。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高质量作业系统的常态化应用,借助校本作业的数据采集分析,实现横向、纵向数据互通,有效诊断学生学习效果和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作业讲评环节,可直接在教室大屏上一键调取每一位学生的每一题作业详情,基于作业数据进行讲解,做到“精准讲评”。
在新技术赋能助力下,智能信息技术既帮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开展作业评价、优化作业管理、改进教研教学、实现精准课堂讲评,又帮助学生实现举一反三的个性化精准练习,达成了各层次学生学业成绩都得到提升的目标。
以教育数字化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教育信息化能够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从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效率,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质量教育必须要提高学校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提升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是信息社会实现高质量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将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巧用AI助“双减”,以新技术赋能,推进作业来源、设计、布置、完成、批改、分析、反馈、辅导等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助力老师精准高效教,学生精准高效学,学校精准高效管,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全方位服务教学实践的过程。再好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必须要能与学校教育教学无缝对接,更好地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让老师容易上手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在“应用→反馈→改进→应用”的循环提升过程中,让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教学一线实践中越来越好用,越来越有效,才能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学校将继续引入前沿教育科技,与学校教师共同形成个性化精准教学解决方案,以新技术赋能,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编辑|周彩丽
责任编辑:石依诺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