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之《先生》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书——《先生》。
先生一词,现在多用于对成年男性的一种尊称,而在古时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正所谓“达者为先,师者之意”。《生生》这本书,讲述了民国时期,共十位在教育界鼎鼎大名的“先生”。有名校校长蔡元培、胡适、梅贻琦,有学界大咖陈寅恪、竺可桢、梁漱溟,也有平民教育家晏阳初、陶行知。从每一位先生的生平,讲到他们在教育中的见解,从而绘制出民国讲坛上的十位先生身影,揭示百年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他们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睿智、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但为今日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发声呼号。
因为本身学史的关系,我在此着重分享一下历史学界的大家——陈寅恪生生。陈先生出身名门,祖父是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维新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陈寅恪妥妥的一个官三代、富三代。按照正常人来说,本可无忧无虑,庸碌挥霍一生,但陈先生却没有今天同样出身者的那些坏习气,他既不喜欢奢侈享乐,也不追求香车美女。而是,不断的出国留学,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弗大学都留下了他求教的足迹,这才有了后来那个“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陈寅恪为全国中最博学的人”。陈先生学习历史、古文字、各国语言,无一不精,由此可见其有着超高的天赋,先生他的努力勤奋也是自不必说。而吾辈现在简单几门基础知识都学习不好,努力的程度差的太多,着实惭愧。
学成回国后,陈寅恪受聘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又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在不断的辗转颠簸中,藏书遗失给他很大打击,而由于营养不养,导致他体质羸弱,不断的灯下著述也使他的左眼几近失明。就是在者种情况下,他宁可典当衣物、出售心爱的藏书也不接受日本人“接济”的米肉罐头、甚至是官职和金钱也一口回绝。这种爱国的情怀,这样的读书人的气节,让我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生的气节,大抵如此。
既然说先生,必然要说到教育上。陈先生在双目失明后依然从事在教学一线,并说“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不仅如此,他的课准备充分,旁征博引但又追求精确性和彻底性。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方法传授给大家,也就是那著名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若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就无法发扬真理,研究学术,传到就业解惑。
简单的说,我者个更像是读书感想。读完陈先生的故事,我觉得我,觉得我们还应充实自己,吸收学识;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爱国,以身示范;在授课中严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好我的传道授业解惑。
最后引用书中范仲淹的话来结束我的分享: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