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幼小衔接,到底要“接”什么?孩子和家长需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幼小衔接|幼小衔接,到底要“接”什么?孩子和家长需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2022-09-28 17:07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1972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作者:本刊编辑部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生节点,许多大班孩子的家长已经在“忙碌”孩子升小学的事了。面对就要升入小学的孩子,家长欣喜与担忧的情绪交杂,欣喜在于孩子又长大了,担忧的是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生活?

小学阶段在学习习惯上、学习方式上、人际关系上和老师的评价标准上,都与幼儿园阶段有很大差异。可提前做好“幼小衔接”准备,帮助孩子更好适应新阶段。家长也需做好心理预设,与孩子一起共同迎接小学生活吧!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甸柳中心幼儿园园长芦璐

议题一:关于“幼小衔接”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小学课程提前化。


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在幼儿园这个阶段成长的很好,上小学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许多家长都在焦虑,周围人在家里教孩子学习拼音、丰富识字量、做算数题,报各种学习班,随着也就不太淡定了。尤其觉得别的孩子都在学,我的孩子是不是就落后了。

很多家长其实都有这些方面的担心,这也说明家长们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也非常理解家长们的这些担心。但是这种担心往往会让大家走进一个误区,认为幼小衔接等同于超前教育、幼小衔接等同于多学知识、小学课程提前化,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从幼儿园到小学,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和过渡,幼小衔接是在帮助孩子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各方面的准备,而不只是知识上的储备和衔接,进而容易出现较大程度忽略了对幼儿核心品质方面的培养。其实这些才是孩子们能否顺利地从幼儿生活走向小学生活,至关重要的一些方面。

误区二: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是孩子的事。

有时候会忽视家长自身的角色身份转换,孩子在三岁和六岁的时候,家长教育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孩子在一点点长大,咱们家长也应该从“幼儿园的家长”转变为“小学生的家长”。

除了身份的转变,我们还要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我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也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想我能干些什么?其实在整个幼小衔接过程中还有一股很强的力量就是家庭教育,完全依赖于外界的教育力量,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力量,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因为家长朋友对于幼小衔接存在误区,所以就会对孩子是否提前学习小学内容心存焦虑,同时也会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久而久之这种焦虑就会成为孩子们去适应小学生活的一个阻力。咱们家长一定要放松心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容的面对孩子入学这件事情,现在有一个新名词是零起点,零起点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让孩子零准备,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应该贯穿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的全过程,是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全面的准备,其实幼小衔接从孩子小班一入园就开始了,我们济南市历下区甸柳中心幼儿园会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孩子的发展需求。

议题二:家长引导、帮助孩子提前做好哪些入学准备?

第一是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
与幼儿园相比,小学生活节奏加快了,也有了课程学习任务。如果这个时期忽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只一味的注重作业是否完成,就会造成孩子在入学初期就难以适应生活的变化和课程学习的任务,以至身体不舒服或状态不足,影响学习效果。身体健康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前提。

其实家长可以这样做:比如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荤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多和户外活动或体育游戏,锻炼孩子的大肌肉运动,如球类活动、跑跳、爬山等;还可以通过日常穿衣服、叠衣服、择菜、刷碗等劳动来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

第二个建议是注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曾说过:“天才,首先是注意力。”拥有良好的注意力,能够让孩子在进入小学后,更快地适应角色变化和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家长和孩子每天有半小时的亲子阅读时间,每天坚持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还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准备一张属于孩子自己的书桌,进行阅读、书写、绘画、做手工等,这样就能缩短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还可以让孩子玩一些拼图、迷宫、乐高或纸牌游戏,这些都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专注力。

在游戏中锻炼专注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通过体验、操作游戏获得直接感知,从而培养专注力。趣味性十足的小游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也是提高专注力的一个好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通过阅读相关绘本,让孩子了解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生活中锻炼专注力。家长为孩子创造简单、安静的学习环境,排除外界事物的干扰。孩子操作练习时最好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以便形成一种心理活动的定向。当孩子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时,家长不要随便打断他,即使是观察动物、观察一个奇怪的东西也能锻炼他们的专注力。但是孩子的专注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家长朋友要贵在坚持。

第三个除了专注力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一种能力---独立能力。

在与燕柳小学老师沟通时老师们反馈,有的一年级学生上学经常迟到、不会收拾书包、不会自己系鞋带等,其实这种自理能力较弱的孩子,每个班都可能会有,是吗老师们?

是的,其实在自理能力方面,我们的家长要做的就是放手,凡是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都要交给孩子自己去做。别小看这些寻常的“小事”,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校园生活,而且很容易让孩子有一种挫败感而产生自卑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因此生活自理能力、时间观念是我们入学前要铺垫好的能力。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张生活作息表,以此来规范孩子们的游戏时间、学习时间;让孩子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什么事是优先要先做的,什么是可以往后放一下再做,帮助孩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不是“家长要做什么”,而是“家长不要去做什么”,在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最大的探索自由。如果担心孩子做不好而一手包办孩子的所有事务,孩子的独立意识就很难养成。

第四个除了独立意识我觉得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因此,家长应当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定规则。比如说,早晨要按时起床,上学不迟到,与人交往时主动打招呼等。

大班孩子面临升入小学,到学校后要遵守纪律。纪律是什么?纪律就是规则,在家庭中给孩子定规则,孩子知道怎么来遵守,到了学校也会遵守规则。其次,对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及时进行鼓励。当孩子做得很好时,家长应给孩子表扬或鼓励,这种表扬或鼓励不一定是买玩具或零食,可以是一个拥抱或口头上的具体的鼓励,都会使孩子非常愉快,关键是家长的态度,及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的好行为。培养规则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孩子终归是孩子,规则的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孩子有点反复也是正常的,但家长的要求要始终如一。

第五个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同时,家长朋友还要特别关注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交往能力强的孩子不仅能运用合适的方式结交到新伙伴,还能逐步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同伴关系,快速地适应新环境。咱们家长要在平时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与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交流互动;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适当地参加一些兴趣班活动,鼓励孩子与人多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快的适应小学集体生活。

议题三:孩子入学前,家长需要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幼小衔接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个关键的过渡时期,我们家长首先要有非常好的心理准备。下面我们有五个“不”送给大家:

“不焦虑” 因为入学存在适应期;

“不盲目”家长要明白做好情感与能力的准备胜过知识准备;

“不威胁”来自儿童内在的动力优于外在的压力,不要强迫孩子;

“不包办”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气馁”因为孩子们存在个体差异,我们要学会等待。

编辑|邵莹
责任编辑:石依诺 周彩丽

【责任编辑:你猜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