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生命自觉,“玉”见最美教育——访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玉律学校校长王婷
作者:周丽
美,是很多人对玉律学校的第一印象。走进这座充满现代与艺术气息的校园,小桥流水、花草相间,简约大气的教学楼,高规格的音乐舞蹈室、合唱室、器乐室、书法室、水墨室、阅读室、创客实验室等一应俱全,每个角落都给人“后花园”式的惊喜,满足人们对美好教育的畅想。
谁能想到,2014年以前,这所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城中村的学校,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教育教学成绩,都属于区域内的薄弱校。转变如何发生?这始于一个人的到来。她就是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深富教育情怀与教育理想的校长——王婷。
有人说,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王婷与玉律学校的“遇见”正是如此。八年间,王婷用“新基础教育”的先进理念唤醒师生生命成长自觉,推动管理、教研理念蜕变和校园环境蝶变,引领玉律学校从六年制小学走向幼小初一体化办学,成就了一所孩子主动健康成长、教师自我超越的乐园,其美育更是在深圳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界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引玉——构筑学校变革发展领导力
很多人都清楚地记得,2013年最后一天,王婷走马上任。
“王校长来的时候只能用‘哇塞’两个字形容,很漂亮,而且自带气场。”这是教师对王婷的第一印象。对于这位音乐专业出身、年轻漂亮的校长要带着他们走向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教师们充满期待,同时也持观望态度。很快,王婷就以个人魅力和系列改革举措“征服”了大家。
2014年9月,在王婷的积极争取下,玉律学校加入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领衔的“新基础教育”试验。
“新基础教育”以“生命·实践”为内核基因,以“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为教育信条,以“成人成事”为核心价值取向。这一整套理论体系与王婷追寻的教育哲学不谋而合,也让她的办学之路拨云见日。
在吸收“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王婷和团队对学校积淀、办学发展进行了调研和规划论证,并在此过程中凝练出“玉汝于成,律己达人”的校训,“为了每一个孩子主动发展的快乐,为了每一位教师自我超越的幸福”的办学理念,以及传承中华传统玉文化的“美玉”核心文化等。
学校有了魂魄,还得在真抓实干中强筋健骨。在“新基础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王婷率领团队聚焦学校领导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扎根日常实践,推动学校整体转型变革。
学校管理方面,针对原有管理重心过高,只注重“成事”,鲜少考虑“成人”,工作开展缺乏“长程意识”,自主运转机制缺失等不足,王婷进行了重心下移、促进领导力提升的管理改革,即她谓之的“赢在中层”。
一是变革与重组中层组织机构。具体包括:将原来的德育处改为学生发展中心、教学处改为教学研究中心、总务处改为后勤保障中心,实现深层次的部门职责、管理思想和价值取向的转变。二是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学校将研讨推进方式重心下移,制定“年级负责制”和“学科负责制”等支持机制,赋予教研组长、年级负责人一定评价权,促其从约束走向引领。三是重建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创生“校长负责与民主参与”“创新分工与协作推进”“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常规保障与研究创新”四大发展机制,形成学校自主运行常态。
“赢在中层”给玉律学校的领导管理注入了新活力。王婷列举了“炮仗花的故事”——
2015年春季的一天,学生工作负责人张静慧接到投诉:学校新种的炮仗花全死了,原因是炮仗花爬藤所依附的竹子被三年级某班的孩子们抽去当玩具玩。按照以往的做法,学校德育部门定会找出这些调皮的学生,批评教育或纪律扣分。但张静慧和该班班主任刘丹妮商量后认为,孩子们不是不爱花,而是不懂得如何爱花。于是决定把事情交回给孩子们处理。在刘丹妮的指导下,孩子们分成若干小队,分别去调查炮仗花养不活的原因,由此知道了竹子是炮仗花的生命线。而后,他们又请学校的花工分享花的知识,一起制作“校花好朋友”卡片,开展小队活动和主题班队会课……再后来,活动从班级扩大到年级再到学校,衍生出了玉律学校持续开展至今的“我与春天做朋友”系列活动。
如果继续追踪“炮仗花的故事”后续,会看到,张静慧快速成长为玉律学校副校长,刘丹妮则接替张静慧,从一线班主任成长为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王婷说,“赢在中层”让中层干部主动思考、构建,更多地去关注孩子们真实的成长需要和教师成长平台的搭建,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变革领导力,推动了学校优质发展。不仅如此,八年时间里,玉律学校也为区域其他学校培养了两名副校长,输送了多位中层骨干人才,成了光明区中小学校领导干部的“黄埔军校”。
琢玉——助教师超越自我收获幸福
除了“赢在中层”,王婷坚持师生共生发展的立场,从软性和刚性两方面,为教师们补给能量,打造研究型、学习型、合作型教师队伍,助力每位教师收获超越自我的幸福。
“充满人文关怀”,是受访教师们对王婷的一致评价。刘丹妮还记得初次和王婷对话的场景:开学第一天到校,刘丹妮远远地看见王婷,还在犹豫要不要过去跟这位新来的校长打招呼,王婷已经走过来,准确说出了她的名字和所教学科,顺带夸奖了她几句。对其他人也是如此。甫一上任,王婷已熟悉学校所有教职工的情况,并主动走近、融入,倾听大家的想法和需求。“自从王校长来了之后,整个学校的氛围非常融洽。不是非常正式的场合,大家都愿意叫她婷姐。”刘丹妮说。
王婷对此有很深的理解。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新基础教育”主张,玉律学校扎根日常教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全面打造“活力课堂”,构建良好教学生态。
“我们的课堂都是开放的,所有的课都叫研讨课。”身为校长,王婷带头示范,坚持带课,并带领教师像“琢玉一样琢课”,各学科的教研活动,王婷只要有时间都全程参与,一学期听课达80~90节。
王婷表示,“活力课堂”要求教师眼睛里装着孩子,强调把提问权、评价权交给孩子,注重师生的交互作用关系等。因此,听课时,他们会坐在教室前面,面对着孩子们,观察他们课上的表情、表达和师生的交互状态等,并据此进行评课和课堂的重建,锤炼教师的课堂资源捕捉、转化和再提升能力。
近几年,基于应届毕业生较多、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的师资构成,为了实现多层次培养,玉律学校还探索出了“层级联动教研模式”,即骨干教师、成长期教师、新手期教师围绕“新基础教育”节点研讨、校内研讨和备课组日常集备这三个层级开展教研活动。同时积极承接全国、省、市、区各级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提供广阔的听课、展示平台。
王婷形象地比喻,“层级联动教研模式”像一个个大齿轮、小齿轮,将大学科组、年段组、年级备课组和不同成长层级的教师都“卷”到了一起,使他们的发展和成长融为一体,大大缩短了新手教师的成长周期,也促进了全体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
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杜新添对此感受明显。他表示,开展“新基础教育”研究以来,教师们由外力推动逐渐转为内力驱动,教学观念有了很大变化: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关注个体到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学的内容到关注学生的状态。教学研究上,教师们也逐渐从浅层的点状研究转向多元而有深度的类课型系统性研究、文本关联性研究以及对教材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等。
近年来,玉律学校一批批教师快速成长,如:语文学科的贺功臣、李秀君,数学学科的贺洁、李彩虹,英语学科的陈笔峰、周嘉玲、林梦雅,科学学科的周建兰……培养出了特级教师、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市级名师、区级名师、区“卓越百人计划”人才等27人;成立市、区级名师工作室11个。
如一位教师所说,在玉律学校,各类研讨活动让教师们时刻都在头脑风暴,根本没有机会产生职业倦怠感。同时,学校强调在成事中成人,给予教师充分的发挥空间,支持教师不断创新、策划出最适合学生的内容。在玉律学校“作为一名教师很幸福”。
在引领本校教师“成事成人”的同时,近五年,王婷还作为深圳市第三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成立“王婷教育专家工作室”,带动一批优秀校长、骨干教师跨校合作共研,推动了区域教师快速成长。
美玉——用艺术点亮孩子们的心灯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留给孩子什么?叶澜教授给出的答案是,“留下明亮的心,留下他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向往、追求”。围绕着这一答案,在开展“新基础教育”试验之初,王婷便找准了求解之路——以艺术点亮孩子的心灯,让艺术成为他们一生的滋养,并用几年时间将美育打造成了玉律学校最闪亮的名片。
回溯玉律学校的美育之路,还得从王婷担任校长前后的经历说起。
在出任玉律学校校长前,王婷曾在深圳教育强区——南山区的一所中学担任多年音乐教师兼德育主任,而后被作为人才引进当时还较落后偏僻的光明区,成为该区首位音乐教研员。三年间,在王婷和全区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光明区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王婷并未觉得满足,她以教研员的眼光对区域的艺术教育发展进行判断,始终感觉缺少了一股强有力的引领示范力量。
执掌玉律学校后,通过对学校情况的梳理,王婷发现,玉律学校来深建设者子女占比超90%。由于学校艺术教育缺失,加之劳务工家庭条件不足以支撑孩子们在校外接受专业的艺术学习,孩子们的艺术素养难以提升。而美育对于改变学校和学生的“原生态”气质至关重要。同时,王婷想到,这所艺术教育基础稍显薄弱的学校,如果能被打造成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将更具有示范引领意义,也更能以此为基点,撬动整个区域的艺术教育发展。基于这些思考,王婷和团队从“新基础教育”理念中提炼出艺术教育的“律文化”,将美育作为玉律学校办学的责任担当和大局发展的突破口。
首先是硬件改造。为给师生们营造一个美好、温暖、干净、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在光明区政府的大力投入下,王婷率教师团队,花费大量心血,与设计、施工方共同商议谋划,对玉律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门面升级”。短短两三年时间,玉律学校如凤凰涅槃,实现了由外而内的艺术化重生。
另一件为教师们津津乐道的事是食堂的转变。上任不久,没等教师们提建议,王婷便观察到学校食堂就餐环境差且饭菜质量较低。于是,王婷从师生们的一日三餐出发,对食堂环境及饭菜标准进行了全面改善升级。如今,玉律学校的食堂“像西餐厅一样安静、温馨”,师生们每餐只花几块钱就能吃上丰富可口的饭菜。此外,玉律学校还为每间办公室配备了微波炉、冰箱,每天为每位教师提供一盒牛奶……
一系列软性举措,大大提升了教师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不过,在王婷看来,在感情、待遇上福泽教师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专业、事业上帮助教师成事成人。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曾指出:“既成课堂教学‘变革之事’,又成师生‘生命自觉之人’,是教学变革研究的最终目的。这一目的的达成既需要教学内部理念、实践方式的转变,更需要与之相关的‘人’与‘事’的生态转型。”
责任编辑:石依诺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