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融通辩论,引任务激活思维 ——以“小古文中的东方智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教学课案为例
【关键词】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课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课程内容设置为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第四个就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而学习“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核心目标。那么,如何通过一系列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构成的任务群,将思维培育与语文实践活动相融合,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判断与理性表达,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基于此,笔者依托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的《自相矛盾》《书戴嵩画牛》《两小儿辩日》三篇哲理小古文,并整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辩论”作为基本的教学材料,设计主题为“小古文中的东方智慧”系列学习任务。下文笔者将以此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课案为例,谈一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情境的建构和教学任务的落实。
- 以品读为引,揭秘辩论智慧
因此在“小古文中的东方智慧”系列学习任务的教学课案中,笔者精选了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的三篇哲理性小古文《自相矛盾》《书戴嵩画牛》《两小儿辩日》作为群文阅读材料,并将这三篇寓言故事分别置于教学环节的第一二个学习任务:“紧扣观点学论证”和“牛刀小试用论证”当中。
其中任务一又分解成两个活动:
活动1:认识举例论证与反驳法:
(1)回顾《自相矛盾》,找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2)围绕观点,借助流程图概括出作者所用的具体事例。
(3)借助表格,解释旁观者是如何反驳卖矛与盾的人的观点的。
人物 | 各自观点 |
卖盾与矛者 |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
旁观者 | 反驳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活动2:论证观点有理据
(1)品读《两小儿辩日》,完成表格,梳理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借助表格阐述两小儿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人物 | 观点 | 理由 |
一儿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另一儿 |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任务一中的两个活动,直接对接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 阅读哲理性小古文,学习文章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如何抓住对方讲话中的漏洞来反驳观点的。
- 梳理总结出文章如何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 以任务为链,实践辩论智慧
因此在本课的任务二“牛刀小试用论证”中,笔者基于任务一关于“阅读与鉴赏”的实践活动,在任务二中设置质疑交流——搜集梳理——迁移运用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边学边用,学用互促,进阶学生的思维能力。
活动1:质疑观点得辩题
(1)品读《书戴嵩画牛》,找出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
(2)小组质疑并交流:苏轼得出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联系课文注释和生活实际,作出判断。
活动2:聚焦观点找理据,搜集资料找事例
(1)根据活动1中的质疑结果明确辩题: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两个小组抽签决定观点。
- 小组合作:聚焦观点找理据,搜集资料找事例,并运用图表和图示梳理理据和事例。
观点 | 理据 | 具体事例 |
活动3:牛刀小试,迁移运用
尝试运用具体事例和反驳法,在热身辩论活动中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所持观点。
活动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生活实际,在小组内质疑并交流苏轼在《书戴嵩画牛》中的观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是否正确,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辨别能力,而且使学生在有理有据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到名家的某些观点绝非完全不容置疑。这种教学尝试,完全契合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有条理地表达观点、鼓励评价文本”的学习要求和锤炼学生的理性表达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目标。
活动2和3是在整个任务群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任务一中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在本环节中围绕辩题搜集资料、寻找事例、梳理理据,又为任务三辩论赛的开展示范了学习重点与学习路径。通过热身辩论活动,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辩论是怎样进行的,为大家共同确定正式辩论赛中“最佳辩手”的评价标准提供了思路。
辩论赛中“最佳辩手”的评价标准如下所示:
评价标准 | 具体表现 |
有理有据 | 能够有理有据地、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
能言善辩 | 能够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反驳 |
有礼有节 | 能做到用语文明 |
- 以比赛为拓,表达辩论智慧
本课任务三中的4个活动,正是将学生拉入到了“班级辩论赛”这个真实学习情境中。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将自然而然地面临一系列挑战:投票选出辩题——根据辩题确定观点——围绕观点梳理论据——紧扣论据搜索准备资料——熟悉规则和评价标准开展论证。
在正式的论证过程中,如何组织论据展开辩论,如何引用具体事例陈述观点,如何抓住对方辩手的漏洞巧妙驳斥,有力回击。都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唇枪舌战中内化对辩论的认识,变挑战性的各项任务为自觉、自愿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是任务驱动下的深度学习,是从读、思、听、说等多维度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同时,在活动4中组织学生反思辩论的过程,反思自己是否做到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进行查漏补缺,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 徐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6)第一版:17.
- 徐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6)第一版:22.
- 薛法根.理性思维:做负责任的表达者——“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涵解读[J].语文建设,2022(4):4-9. ( 成都市温江区东辰外国语学校 刘珉洁)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