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教育“留白”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阐述的观点,有是为了无,无也是为了更好的有。在教育中体现这种有无辩证关系的最好展现就是教育“留白”。在教学中,传统“满堂灌”方式已逐渐被同行所诟病,但还是有大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地运用,认为给学生讲得越多越好,一节课下来,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也累得不知所以,看似讲了不少知识点,但学生真正有所领悟的没有多少,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没有给学生融会贯通自觉领悟的空间。优秀的教师上课都是启发式的,通过浅显的知识引导学生向深层道理的思考,教育“留白”就是启而不发,知而不表,引发学生集体探讨,自我总结。“留白”是门艺术,它能开启学生求知智慧,寻求学生在学习中的最大获得感。在育人中,这种“留白”更是力量无穷,耐人回味。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小禅师贪玩,经常晚上翻墙到山下,半夜三更又翻墙回来,由于墙体较高,每次都搬个大石头用于垫脚,此举最终还是被老禅师发现了。这天晚上,小禅师又翻墙回来,突然发现垫脚石不对劲,低头一看,原来踩在老禅师的背上。老禅师并没有批评小禅师,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以后早些回来,小禅师从此再也没有偷偷出去过。有时候教育于无言,给学生心灵留点空间,留点时间让他自己去消化,去反思,效果或许更好。优秀的老师从来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点到为止,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胜过千言万语。优秀的家长,也从来不去干涉孩子全部的生活,给孩子以应有的尊重,给孩子们应有的民主权力。所以老子会说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器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又在《道德经》四十五章中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一堂好课就是要给学生留以想象的空间,一个优秀老师的评价不是老师付出了多少,而是学生收获了多少,给学生“留白”就是给学生留一扇窗,让他们看见更远更美的风景。(供稿:唐榕)
责编:张涛
统筹:曾裕忠
审核:王联福
投稿邮箱:
江西事业部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