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成长指南 | 让“现象”说话
问题:如何让评课更有针对性、指向性?
案例:评课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学校日常教研的重要环节。但在学校日常的评课活动中,常存在教师怕说,或者无话可说的情况。即使有个别教师发言,有时也会偏离活动主题。评课活动往往陷入尴尬的氛围。校本教研应怎样引导教师有针对性、指向性地进行评课,提高教师评课水平?——重庆市开州区某小学 李老师
良师指南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真正服务与孩子和教师的成长,需要用实证来说话。其实,就是要回答“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课堂上孩子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情况怎么样?透过学生的表现来反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科学和有效,以此避免“凭自我感觉评课”或者“只看教师不见学生”的评课行为。
为此,需要选用好科学的评价工具,实现用“课堂观察”来切实提高评课的针对性。多年以来,在专家的带领下,我们总结出来了时间计量、单生应答人次统计与分析、学生游离/投入状态观察、小组合作状态观察、作品分析等8种行之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在课堂上,执教老师和学生进行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观课老师坐到学生中间,利用8种课堂观察工具量表进行观察记录,收集实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通过观课老师看到的、听到的课堂中发生的真实的学习现象,为课后研究做好充分的实证研究准备。
比如:在二年级语文课堂观察中,我们通过时间计量这一观察工具就发现老师投放自主学习任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仅仅给了学生3分钟时间,老师就开始集体检测。我们算了算,课文280个字,老师读完一遍也需要2分钟左右,更别说学习困难的孩子了。3分钟时间里,孩子们甚至都没有实现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又怎么能完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标准呢?因为有这样的实证观察,才有了我们后来的专题研究“低段预习方法探究”,从而找到了低段预习诸多方法,尤其是低段预习最佳时间值:12—15分钟。
课堂观察目的在于关注学情,发现课堂中的有效性活动和无效性活动,通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活动的关注度、参与度等状态判断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情,贴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记录和整理学生的有效的学习活动时间,判断教师课堂设计是否存在着大量挤占课堂时间,剥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存在的现象;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产出的“可视、可测的作品”分析目标的达成度……课后,老师们在评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我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什么”开展实证分析和讨论。首先由观课老师分项汇报从不同观察点观察到的学生学习情况,并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课堂实证进行研究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观课老师和执教老师在专家的引领下进行思维的碰撞,不断反思改进,发现新问题,再一次基于新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反思或问题:课后实证观察对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有针对性的信息,但是,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同时也要考虑使用便捷的信息化手段,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有一定的局限。课堂实证观察对教师分析教与学行为走向深入的要求较高,目前在师资力量比较欠缺的学校推广性不是很强。
撰稿: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 闫瑾